以美塑村,以艺促兴——湖南城市学院美院师生以墙绘为青峰村添彩

杨雅颖 杜鑫茹   新湖南客户端·客户端   2025-07-11 10:28:37

新湖南客户端7月11日讯(通讯员 杨雅颖 杜鑫茹)7月3日早晨,当第一缕阳光穿透云层洒在湖南城市学院美艺楼的窗沿,美术与设计学院、国际教育学院三下乡“以美塑村,以艺促兴”实践团队已整装待发。车窗外的风景从熟悉的校园渐变成连绵的青山,当车轮碾过乡间小路的碎石,发出清脆的“咯吱”声时,成片的绿浪里正藏着青峰村最珍贵的秘密——那饱满圆润的“安化红皮小籽花生”,红皮裹着嫩肉,在泥土里积蓄着甜美的力量,更藏着乡村振兴的密码。

抵达青峰村时,村委会的院子里早已飘着茶香。党支部书记肖又香在欢迎会上捧出的小籽花生,两粒相依的模样像极了乡亲们抱团发展的韧劲。说这红皮小籽花生是青峰村的“金果果”,从青峰寨的坡地到南天门的田垄,每一寸土地都浸润着农民伯伯种花生的智慧。当队员提出要用墙绘为村庄添彩时,肖支书指着村委会旁的两面白墙笑了:“就画咱的小籽花生吧,让更多人知道青峰村的宝贝!”就这样,一面墙要成为科普小课堂,用插画配文字讲述花生的生长和营养价值;另一面墙变成时光画卷,把田间劳作的身影永远定格。这不仅是一次艺术创作,更是用青春力量为乡村特色产业“代言”的约定。

创作的灵感从来不是凭空而来的。乡亲们拉着队员的手走进花生地,掌心托着刚拔起的花生苗说:“你看这叶片像小扇子,苗杆要画得带点弯,咱的花生啊,从来都是一颗两粒结对长。”这些带着泥土气的叮嘱,成了最珍贵的创作指南。

当脚架在白墙前架起,画笔蘸上第一抹绿时,每个人都成了墙面上的“造梦师”。队员们望着米多高的架子,恐高的本能让腿肚子直打颤,可低头看见墙根下围观的小朋友举着花生喊“姐姐加油”,突然就有了勇气。铺色时耳机里的音乐混着树林里的蝉鸣,笔尖划过墙面的沙沙声里,花生叶的纹路渐渐清晰。

到了细节塑造阶段,调色盘和画笔不够用了。队员捡起油漆桶盖,铺开旧报纸,连空颜料罐的盖子都成了“限量版调色盘”。高架上的画笔像接力棒,从东边传到西边,沾着不同色号的颜料,在每个人手中完成使命。当最后一笔落在花生荚的阴影处,夕阳刚好把墙面染成暖金色,爬满脚手架的身影与墙上的劳作图景融为一体仿佛走进了时光画卷里

从脚爬架上跳下来的那一刻,望着两面鲜活的墙,队员们突然读懂了乡村振兴的深意。那些克服恐高时的心跳、被汗水浸透的T恤、传递画笔时的默契,都在告诉队员们:振兴不是宏大的口号,而是把小籽花生这样的“乡土宝贝”擦亮的过程,是让每一份劳作都被看见的温暖。

“这墙成了村里的新地标”支书介绍道:”路过的老人会给孩子讲画里的故事,外来的游客举着手机拍花生科普墙。原来我们画下的不只是农作物,更是乡亲们对土地的热爱,是乡村自我认同的底气。”

青春的画笔可以不只在画布上挥洒,更能在乡村的墙面上勾勒希望。当艺术遇见乡土,当年轻的心贴近大地,每一笔色彩都是对振兴的注解——它不在远方,就在我们俯身向农、携手同行的每一步里。

责编:熊胜纯

一审:陈建

二审:李云建

三审:姚瑶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