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副刊·悦读|一条走进岳麓山文化的坦途——评谢宗玉《千年弦歌》

  湖南日报   2025-07-11 09:07:45

文|潘灏

巍然立于湘水之畔的岳麓山,历经数千年岁月流转,默默见证着人世的兴衰更迭。以人文地理学的角度来看,岳麓山不仅仅是一座山,更是人类生命活动的重要空间,承载着湖湘文化的厚重底蕴。知其所来,识其所在,才能明其所往。对自身文化语境的深入理解,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立足当下。所幸,现在有谢宗玉先生的新著《千年弦歌》问世,恰逢其时地提供了一条走进岳麓山文化的坦途。

在地寻根的文化之旅

个体对意义的追寻,往往离不开生于斯长于斯的地域文化。

《千年弦歌》第一部分“道法源脉”,通过对佛道儒三家文化与岳麓山本土的关系、“朱张会讲”对湖湘儒学的影响、岳麓书院创办起源与人才培养等命题的考察,深入挖掘岳麓山作为儒释道文化交会点的独特价值。基于文物和文字两种史料,他在《麓山佛道儒:莫道君行早》中重新考证儒释道入驻麓山的先后时间,提出“儒道文化不可能晚于外来的佛文化”这一新颖观点;在《佛树因何结儒果》《佛光里的潇湘》两篇中敏锐地关注到佛教僧人和儒学书院创办的因果联系,提示读者注意佛儒文化相融合流的现象及其现实功效。

《名山大麓下的湖湘本色》则充分发挥湘人的“实事求是”精神,从经济、政治、地理、教育等多个方面探寻近代湖湘人才辈出的深层原因。作者对明清时期湖南的人口数量、税赋占比、地理交通条件、学子科举成绩,一一进行论述。《岳麓书院,那束从历史照亮未来的光》揭示出湖湘精神中“经世致用”“传道济民”等核心观念的文化根源。麓山文明从蛮荒到开化、从荒芜遍野到硕果累累的谱系传承,也在这样的溯源中得以完整显现。

可以确认的是,谢宗玉的“寻根”具有在地性,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根植于岳麓山自身的文化语境,尊重当地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没有泛化或偏移;同时,他对人文历史的讲述中又隐现着对人类共同命运的关切,对古今文化互通和互鉴的关切。

以情赋力的生命诗学

散文的“力”,某种程度上蕴藏在作者对笔下人和事的情感、态度中。

《千年弦歌》不只关照宏观的文化事件,更有对个体生命体验的关怀。“人物风骨”一辑正是由丰沛的情感之力连缀成篇。关键在于,这些文章并未沉溺于名人轶事的单纯讲述,而是从其诗词作品入手,身临其境地体会他们到访岳麓山期间的现实遭际和精神处境,并将那些生发于某一瞬间的幽微心绪形诸笔端,精准地传达给读者。

谢宗玉对所写人物皆有情,所以他能从书页间发现并打捞出“杜甫的欣喜、韩愈的失落、柳宗元的依恋、刘长卿的哀号”……这是一种“理解之同情”的写作,难得的是始终以包容平和的心态接受古人的生命烛照。也因此,《千年弦歌》没有错过这些独特的生命体验:晚年杜甫在岳麓山的葳蕤草木中寻找到一方足以立身的小天地,体味着自食其力的淳朴快乐;韩愈置身清寂佛寺里,慨叹飞逝的岁月、被迫淹留的无奈。诗言志,歌咏情,作者以情感的力量联结古今,穿越千载光阴,照见古人的心灵,让岁月纵深处的岳麓山焕发出生命诗学的活力。

古今共振的现实回响

谢宗玉曾表达过他对文化散文的看法:要有思想,有见地,要超越传统士大夫审美情趣,深入传统文化的核心,贡献有洞察力的讲述。《千年弦歌》即是这种写作理念的集中呈现。

另一方面,作者还善于联想和阐发,针对某种历史现象提出不同的解读方式,下笔如神与物游,思接千载,这就为本来稍显沉闷的史料记述,增添了几分文学家的灵气。如《悠悠麓山诗话》等篇,颇具古典意境的文字与历史讲述交相辉映,读来隽永。尤其令人动容的是始终在场的现实关怀:在故纸堆叠的典籍里淘洗出有关麓山的诗词和楹联,本就是继往开来的文化传承工作,其意义不言自明,但作者仍没有让这些得来不易的文字越过人这一主体的重要性。他不仅细细解读诗句里的情致,更从他们所处的历史时代出发,给予批判性的现实关照,将往昔旧事和现实情思激荡在一处。

《千年弦歌》所描摹的岳麓山,已不再是一时一地的风景,而升格成为我们共同的文化记忆,涵括着复杂、立体、多维的文化面向。

责编:刘涛

一审:黄煌

二审:曹辉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