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7-10 17:53:04
文、摄影 | 廖云子
我以镜头为手术刀剖开工业文明的肌理,以墨色为缝合线包扎时代的精神创口,《疲水》系列便是这场艺术诊疗的视觉病历 —— 它试图在水墨的写意与摄影的真实之间,为被异化的当代灵魂寻找一处可栖的精神褶皱。
《疲水》系列,是一场中国水墨艺术意境与摄影艺术真实在工业时代语境下完成的震撼性联姻。它并非简单地将摄影图像处理成水墨效果(“意象水墨艺术摄影”的技术层面),而是以摄影为眼,精准捕捉工业文明异化下的水之“实相”;再以水墨为魂,将这种冰冷的物象升华为承载集体精神创伤的“意象”,实现了两种艺术形式在意境表达上的深度交融与本质创新。这种结合的核心在于:
颠覆性意象的生成:摄影的真实为水墨注入当代灵魂
传统水墨中,水是柔韧、纯净的生命象征。《疲水》系列则通过摄影镜头,真实记录了被工业重力场扭曲变形的水的物理形态。这种摄影的真实性为水墨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残酷素材”。水墨的晕染、线条、留白等传统技法,不再用来描绘诗意山水,而是被艺术家征用来“翻译”这种物理畸变,将其升华为“工业文明的代谢分泌物”、“精神排出的废水”等惊心动魄的当代意象。摄影捕捉的“物之疲态”,经由水墨的意境化处理,蜕变为直指人心的“精神嘶吼”,彻底颠覆了水墨艺术的千年审美定式。
革命性视觉语法的锻造:水墨的写意为摄影赋予象征深度
《疲水》系列超越了“像画不是画”的表层结合。在《疲水・瞋目》中,摄影定格的水之瞬间动态,被水墨的暴烈线条(如“遭高压电流击穿的神经末梢”)赋予了可触可感的“愤怒”物理震颤。水墨的抽象表现力在此被极致发挥,但它并非无根之木,其力量源于摄影提供的、根植于中国当代生存经验(如富士康楼顶的风声、白领的崩溃)的真实基底。水墨的写意性,使摄影捕捉的瞬间不再是客观记录,而成为具有普适象征意义的当代精神符号。
《疲水・瞋目》
对抗性姿态的视觉宣言:线条叛逆与精神立场的双重投射
《疲水・横睨》中的叛逆线条构成视觉上的 “斜目而视”,这桀骜姿态让人想起班克斯涂鸦的政治反讽,却又带着东方文化特有的含蓄锋芒。歪斜的水纹实则是精神领域的 “躺平” 宣言,是对效率至上主义的沉默抵抗。画面中,水的流动不再顺应自然,反而刻意与重力为敌 —— 这种反物理学的姿态,恰是当代青年 “逆流” 心理的视觉投射。摄影对水的物理形态的精准捕捉,为这种对抗性提供了具象依托;而水墨线条的刻意歪斜与叛逆走向,则将物理形态升华为精神立场的视觉宣言,让 “不合作” 的态度在虚实之间获得了强烈的张力。
《疲水・横睨》
群像叙事的隐喻建构:技法融合与众生相的时代镜像
《疲水・众生》以黑白色调为基底,将水墨的晕染质感与摄影的光影捕捉熔铸为独特的视觉语言。画面中似被水迹晕染的黑影轮廓,既是摄影镜头对物理光影的精准定格,又经由水墨 “泼墨” 技法的写意处理,幻化为工业时代众生的精神剪影。其表现手法极具跨媒介张力:中国传统木刻艺术的硬朗轮廓被转化为水墨线条的鲜明边界,赋予黑影以版画般的视觉冲击力;而水墨特有的自然晕染特质,则让这些轮廓突破现实桎梏,呈现出不拘一格的流动感 —— 如同墨在宣纸上的肆意漫漶,暗合个体在时代洪流中难以定型的生存状态。
西方现代艺术的象征与隐喻手法在此与东方美学碰撞:这些黑影绝非现实投影的简单复刻,而是被赋予了 “工业文明代谢物” 的隐喻内涵。它们看似紧密排列却彼此孤立的构图,正是摄影对当代社会 “群体性孤独” 的空间真实记录;而水墨通过影影绰绰的朦胧处理,将这种物理空间状态升华为精神层面的迷茫与无措 —— 个体被工业洪流裹挟的无力感,在水迹般的形态中得到具象化表达。
这种 “以物拟人” 的创造性转化,让水的物理特性(流动性、易逝性)与众生的精神状态形成互文:摄影捕捉的水之 “形”(如被污染的浑浊、被外力扭曲的轨迹),经由水墨的 “意”(压抑、沉重的氛围渲染),成为工业时代精神疲乏的集体肖像。黑影的各异姿态,既是摄影对水之动态的瞬间定格,更是水墨对个体精神压力的情绪转译 —— 繁重工作消磨的意志、快节奏竞争中迷失的自我,都在黑白光影与水墨晕染的交织中,转化为可感可触的视觉符号。
从后现代视角观之,《疲水・众生》的开放性解读空间更显其深刻。摄影提供的 “真实基底”(如可辨识的人形轮廓)为观者搭建了联想锚点,而水墨的抽象性(如模糊的边界、不确定的形态)则赋予作品无限解读可能:有人从中读取阶层差异的隐喻,有人看见个体在数据洪流中的挣扎,每个人都能在黑影中投射自身经验,完成对作品的二次创作。这种 “确定性”(摄影的真实)与 “不确定性”(水墨的写意)的辩证统一,使作品超越了单纯的社会批判,成为承载多元时代情绪的精神场域 —— 正如水既能映照万物又始终保持自身特质,这幅作品在记录时代的同时,也为每个观者预留了安放个体记忆的空间。
《疲水・众生》
空间政治学的隐喻:摄影的定格与水墨的留白共筑精神场域
《疲水・孤影》的摄影构图,精准捕捉了水影孑然独立的物理空间状态。水墨的“留白”在此被赋予了全新的政治内涵——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计白当黑”营造意境,而转化为象征算法时代个体被数据操控的“虚无”与“幻觉”。水的物理特性(透明、流动、不可捉摸)通过摄影被清晰呈现,又经由水墨的意境化处理(如孤独感、易逝感),成为隐喻当代人泡沫化生存本质的利器。摄影定格空间,水墨写意空间背后的权力关系,二者共同构建了深刻的空间政治学叙事。
《疲水・孤影》
情感强度的极致表达:摄影的真实瞬间与水墨的情绪渲染同频共振
《疲水・惊恐》中断裂的线条、病态的光影,其视觉冲击力首先源于摄影捕捉到的水的剧烈、非常态瞬间。水墨则以其特有的表现力(如墨的浓淡枯湿、线条的张力)将这种瞬间的物理形态无限放大、凝固、渲染,转化为“骤然截断的脑电波”和“无限蔓延的心理旷野”。摄影提供“惊”的瞬间真实,水墨渲染“恐”的绵长氛围,二者叠加,将后疫情时代的集体心理创伤刻画得入木三分,将水的柔软“锻造成最尖锐的存在主义拷问”。
《疲水・惊恐》
时代精神图鉴的铭刻:摄影的信息承载与水墨的意境升华合力成史
《疲水・万念》中纠缠盘绕的墨线,其视觉灵感源于摄影观察到的信息时代复杂纷乱的物质与信息景观(如网络、电路)。水墨的笔法(背离“气韵生动”)将这些具象元素异化、升华为“数字丛林疯狂滋长的思维藤蔓”和“刺耳的噪音交响”。摄影承载了时代信息的碎片,水墨则以其强大的意境营造能力,将这些碎片编织成一幅直击信息过载时代集体焦虑的精神图鉴。水的意象在此彻底异化为信息的特质——无孔不入,无法阻断,无从净化。
《疲水・万念》
媒介本质的基因突变:摄影的“当代性”与水墨的“传统性”在淬炼中融合新生
《疲水》系列最深刻的融合,在于它促成了水墨媒介自身的“基因突变”。摄影所赋予的“当代性”——工业质感(塑料的冰冷、金属的沉重、电路短路的焦灼)——并非表面的视觉嫁接,而是通过艺术家对摄影素材的水墨意境再造,内化、重塑了水墨的表现语汇。水墨不再是描绘自然山水的媒介,它借助摄影的真实触角,吸收并转化了工业时代的残酷经验,发出了自身最切肤的“当代呻吟”。这种结合,是传统媒介在当代经验熔炉中的一次本质蜕变。
在这个系列中,我们目睹了水墨艺术一次深刻的基因突变。当疲惫的水纹在纸面蔓延,它们不仅铭刻着个体的精神创伤,更精准勾勒出整个时代的神经症候。《疲水》最终凝固为一组流动的纪念碑——它不纪念英雄或宏大的历史事件,只为铭记每个普通人在日复一日的消磨中渐渐黯淡的精神生命。这些作品雄辩地印证:真正伟大的当代艺术,既能剖开时代的动脉,亦能在其裸露的伤口之上,绣出绝美的纹样。
点评:
莫鹤群
摄影家廖云子的创作,宛如一场精妙绝伦的艺术探险。在捕捉水纹光影时,他敏锐察觉到水中倒影蕴藏的水墨意境,黑白两色的极致反差,勾勒出超越现实的美学图景。亮面灵动如美人眸光,暗影朦胧似幽夜逸光,在“似与不似”间,传递出生命本真之美,尽显摄影艺术的独特魅力。
从艺术创作角度看,廖云子深谙“见月忽指,舍筏登岸”之妙,打破摄影与国画的界限,将主观生命情调与客观自然景象深度交融,实现了“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他的《疲水》系列以惊世骇俗的创造力,将中国水墨艺术意境与摄影艺术真实完美结合。摄影精准捕捉工业时代物质与精神的异化瞬间,水墨则将其升华为震撼人心的精神意象,这种结合并非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两种艺术基因在时代精神催化下的创造性转化。
廖云子的作品,不仅是对传统水墨的颠覆性革命,也是对摄影艺术表现维度的大胆拓展。他用镜头与水墨,为工业文明时代普通人的精神生命树立起流动的纪念碑,深刻洞见现实的同时,在时代的 “伤口” 上 “绣出绝美纹样”,展现出伟大艺术的永恒魅力与深刻价值。
责编:龙子怡
一审:龙子怡
二审:廖义刚
三审:周小雷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