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重防线堵住“心机商标”的空子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7-10 16:59:10

知知

今麦郎“手打”挂面暗示手工制作,“一品牛”肉干让人联想纯牛肉,“千禾0”酱油指向“零添加”功能…… 这些“心机商标”用文字技巧模糊商品真相,既消解了商标的识别功能,更在消费者心中埋下信任危机的种子。​

“心机商标”的泛滥,是商家对注意力经济的扭曲利用。在信息洪流中,非常规表述的确能快速抓住眼球,但当商标名称与产品实际属性产生刻意勾连时,就越过了“创意表达”的边界。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明确禁止带有欺骗性、易使公众对商品特点产生误认的标志作为商标。但现实中,这类商标常能 “闯关成功”:有的通过拆分词语规避审查,有的利用语义歧义模糊边界,让审查人员难辨潜在误导性。

破解困局,需给商标装上“语义澄清”装置。商标注册部门可以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建立涵盖语义联想、消费认知的数据库,对商标与商品组合进行模拟测试,精准识别“手打”“0添加”等词汇可能引发的误导性,从源头压缩“文字游戏”的生存空间。市场监管部门可推行“商标诚信档案”,对多次使用“心机商标”的企业实施重点监管,一旦查实误导消费,除责令整改外,将其违规记录与企业信用等级挂钩,提高违法成本。​

消费者也需练就“解码”能力,遇到语义暧昧的商标要多一份较真,“用脚投票”,“心机商标”自然会失去生存土壤。前不久,浙江某商场取名“胖都来”因涉嫌“碰瓷营销”被迫改名的案例,恰恰说明“心机商标”即使侥幸通过注册,最终也会因违背市场伦理而付出代价。​

毕竟,市场的未来,永远属于那些靠品质说话的品牌,而非耍小聪明的“李鬼”。

责编:李成辉

一审:李成辉

二审:王文隆

三审:邹仪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