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理学子探寻光伏赋能衡山产业协同发展新路径

  新湖南客户端   2025-07-10 15:35:34

在“双碳”目标与乡村振兴战略深度融合的背景下,光伏产业与乡村经济的协同发展成为破解县域发展瓶颈的关键课题。近日,长沙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研究生暑期专业实践团深入湖南省衡山县,密集走访县乡村振兴局、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及代表性光伏企业,聚焦光伏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与核心挑战。

实践团首站前往衡山县乡村振兴局,与相关负责人深入交谈。实践团了解到,衡山县立足特色农业资源,已构建以水果、茶叶、优质稻种植为核心的稳固一产体系。在能源领域,当地积极探索“农光互补”模式,在光伏板下种植耐阴作物,显著提升土地利用率;依托财政补贴,6个村级光伏集体经济项目成功落地,成为村集体增收新引擎。

走访中,实践团发现,衡山光伏产业发展背后挑战渐显:如何建立有效机制确保光伏收益精准惠农、带动本地就业?如何规范土地流转、完善订单帮扶?这些问题亟待系统性解决。

在衡山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实践团了解到当地正积极响应国家“双碳”政策,力推光伏产业扩容。但现实制约凸显:生态红线划定大幅压缩了可用建设用地,加之年均光照时间相对较短的自然禀赋,共同制约了项目的发电效率与经济性。“土地和光照是核心瓶颈。”负责人坦言。协调资源约束与生态保护,成为产业发展的前置条件。

带着问题,实践团深入当地光伏企业。企业反馈显示,在政府政策支持下,光伏技术日益成熟,大型企业的设备稳定性与发电效率居行业前列,“农光互补”“屋顶光伏”等模式效益初显。但推广阻力犹存:部分村民因对政策不了解、对企业缺乏信任而参与意愿低。为此,企业组建宣传队定期入户,普及知识、解读政策,通过“眼见为实”的案例(如板下作物长势、电表收益增长)逐步化解疑虑。

基于走访了解的情况,实践团为衡山县光伏产业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提出初步建议。“一是优化机制保障,建立多元收益分配机制,规范土地流转合同,强化订单帮扶;二是突破资源桎梏,在严守生态红线前提下盘活非耕地闲置资源,引进适配低辐照环境的技术设备,探索‘光伏+储能’模式;三是政企村联动加强政策宣传,畅通村民参与监督渠道,消除信息壁垒,构建互信基础。”接下来,实践团将对这些建议进行细化论证,补充具体实施方案和数据支撑,并梳理调研过程中的典型案例与村民反馈,最终形成一份内容翔实、操作性强的专题研究报告,为衡山县政府相关部门、光伏企业及乡村基层组织提供决策参考,助力当地光伏产业与乡村振兴实现更高质量的协同发展。(李笑辰 王博)

责编:刘宇慧

一审:刘宇慧

二审:甄荣

三审:熊佳斌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