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先林 新湖南客户端 2025-07-10 10:41:26
文/向先林
时光的大手,深情抚摸着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顺县双凤村。高天厚地之间,茂林修竹掩映的一幢幢飞檐翘角的吊脚楼,像一只只展翅翱翔的山鹰,在双凤村的台地里铺展着动人的飞翔。
双凤村人说这里最早的居住地应该是土王祠下面的一处岩洞。这个岩洞坐落在弧形的悬崖峭壁之间,前面和右边都是猿猴无法攀越的万丈悬崖,头顶是陡峭笔直的千仞绝壁,只有左边的小路,作为进出这个岩洞的唯一通道,从古木参天的陡坡上蜿蜒而下,而那岩洞头顶的绝壁,有一股清泉倾泻而下,在洞口化成一条幕帘式的瀑布后,又朝面前的悬崖飞溅而去。就是这条瀑布,让山顶的这个洞口变得十分隐秘深幽,既不容易被其他生物发现,又可以作为天然的水源,供生活在洞里的先祖们随时饮用。所以双凤村的祖先,把自己最初的家安放到了这里。
随着历史不断向前发展,土家先民们对自身居住环境的要求开始慢慢提高,同时他们改造自然的能力在人类社会的不断实践中得到了普遍增强,他们慢慢走出这个暂时栖身的岩洞,开始向广袤的台地,缓缓迈起民族的脚步。
他们沿着左边的羊肠小路蜿蜒而上,来到双凤村现在的这个台地。他们依托眼前的山势,在较为平缓的坡地,搭起了窝棚,开始“结草为庐,羁息于此”,过起了巢居生活。巢居在适应湘西气候环境特点上有着显而易见的优势,那就是既远离了湘西地区最为致命的瘴气和虫蛇猛兽的侵袭,又有利于通风散热,保持居住环境的舒适。更为重要的是,在这郁郁葱葱的大山里,那些漫山遍野的树林,成为他们就地取材就地建造的理想材料,于是他们“构木为巢,以避群害”,在双凤村的深山老茏里,搭起一个又一个简陋的窝棚。就是这些简陋粗糙的建筑,在土家族历史发展中,却有着里程碑式的重大意义。
其实,生活在这里的双凤村人,没有人准确地知道,双凤村第一栋建筑的历史起源于何时,远古时候具体是什么模样,他们自己住了无数代的房屋有什么样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他们甚至不清楚最早生活在这里的祖先为什么要为他们自己和千秋万代的后人选择这么一个小小的村庄?很多年过去了,现在的他们,仍然只是带着虔诚的心理,习惯性且心安理得地生活在自己精美朴素的家园。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生产力水平持续提高,走出穴居和巢居之后的双凤村土家先民,修起了三柱二棋、三柱四棋、五柱八棋、七柱十一棋木板房,建起了转角楼甚至是冲天楼。这些楼房的建筑材料,均是就地取材,从九龙山间伐来的,多为杉树、枞树、柏子树。他们用杉树或枞树做柱头,用杉树做檩子,用枞树做椽角,用柏子树做板壁,用山上泥土烧出来的青瓦做屋面,司檐凌空,飞檐翘角,梁柱、司檐、门窗、栏杆等地方均雕满各种民族纹饰,板壁上均涂满一层层厚厚的桐油,油光发亮,芳香迷人。由于年代久远,风雨侵蚀,现在它们大都泛着一层油油的黑光。
双凤村的家园在历史的风雨中静静悄悄地走过,穴居、巢居等家居形式,已经随着历史的烟尘渐渐消逝在迷蒙的时空之中,慢慢变成各种各样的干栏式建筑,最后变成由木板房、转角楼、冲天楼等组成的各式各样精美舒适的木质楼群。
(原文刊载于《湘西工作》2025年第5期)
责编:瞿文君
一审:莫成
二审:杨元崇
三审:张颐佳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