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副刊·艺风|客家木叶传声情

  湖南日报   2025-07-10 09:13:42

文|谭圣林

折一枝,掐一叶,含于唇,手指拿捏,“鼓吹”一曲,一路走,一路吹,原声滑向山谷,落入鸟语花香。这便是湘东炎陵客家人的木叶吹奏。叶片如芯片,客家山歌、经典民歌、网络新歌,甚至花鼓腔调,皆可一叶尽揽。

游人、食客、玩家不必拘谨。可以在神农谷景区民俗节,与客家阿哥老妹体验木叶合奏。可以在炎陵黄桃节,跟随一片木叶飘飘然品味“桃醉”。当然,也可以在乡村路边和田间地头,与劳作休息的客家人小调一轮。可以在三月三畲族舞、三人龙、古乐奏之后,调频至木叶放歌,模仿虫鸟之鸣、猪牛之唤、泉水之落、山风之卷等自然声音。

一叶知秋,知春,知家

“八分半山一分田、半分水域和庄园”的炎陵,荣享始祖炎帝神农氏福佑,坐拥湖南第一森林覆盖率,木叶何其密何其多。漫山坡岭盘根的毛竹、油茶,门前屋后守望的橘柚、柳树、枫树、樟树等,片片青叶有形无齿、有机无毒,是简单、古老、干净的生态乐器。

木叶吹奏,直接入了客家山歌:“阿哥斫(砍)柴上山岗,老妹采茶篾篓装。木叶一响心相通,吹到乜头(日头)落西冈。”“千金难买老妹心,千言难哇(讲)阿哥情。媒婆嘴巴哇(讲)出血,嗯(不)抵木叶吹几声。”亦可伴奏山歌,吹奏者领会山歌旋律和词意,即兴起调、间奏或呼应唱歌人,人声与木叶声在交错互动中,融入空灵自然。

炎陵客家人劳作之余吹奏木叶。谭明勇 供图

木叶吹奏不喜严肃古板,乐于模仿穿插各种语气词,搅动气氛。如表示回应的“哦、嗨”,表示惊喜的“啊、做麻给(干什么)”,模拟阿妹娇嗔俏皮的“嗯、切、嗯细嗯细(不去不去)”,辅之以吹奏者摇头晃脑的滑稽表情包,直叫人忍俊不禁,劳作板结的倦意即刻解锁,男女暧昧的牵扯,被一片会说话又没说透的木叶,轻轻撩拨。

木叶声声,除了在乡间田野倾诉衷肠,同样能登上璀璨舞台,与竹笛二胡唢呐拉风民乐《绣金匾》《谁不说俺家乡好》,抑或邀请电子乐队摇滚一曲《黄土高坡》。

看似无意,实则用心。吹奏人信手采摘的木叶,其实挺挑剔,力求不老不嫩、不硬不软、不大不小、不厚不薄,入唇避免跑风漏气,易发音,音色柔和,听觉丝滑舒适。

丝不如竹,竹不如肉,肉指的是歌喉。不同于那些颜值高大上的铜管键弦乐器,就地取材吹奏木叶,争的就是喉咙里一口气。木叶等同于乐器簧片,口腔犹如风箱,配之以手指、嘴唇、口形、舌尖的微调轻颤,使得气息在叶片与嘴唇之间产生摩擦,随着振动频率变化,产生忽高忽低、有强有弱的音律,可波音,可抖音,可滑音,可吐音,可倚音,不一而足,心里怎么念想,嘴里怎么吹奏,收放自如,任尔巧舌花舌自由发挥。肺活量足够大的吹奏者,音域可横跨低、中、高三个八度。《骏马奔驰保边疆》这样的军旅歌曲,多拍长音可以一气呵成。

木叶声声,在时光里沉淀

从原始社会狩猎时代,人们便懂得衔草木之叶于口,吹之发声:或拟禽兽鸣啼以引诱上钩,或作信号通风报信以避险。无关地域,不分族群,这种“衔叶发声”的方式逐渐从生存小技中衍生,最终成为广泛流传于民间的乐艺。

在唐代,吹奏木叶已成为皇室宫廷乐队的亮点节目。学者型官员樊绰在《蛮书》中描述:“少年子弟暮夜游行闾巷,吹壶卢笙或吹树叶,声韵之中,皆寄情言,用相呼召。”记录唐朝礼乐的《新唐书·礼乐志十一》中“歌二人,吹叶一人”,唐代史学家杜佑的《通典》中“衔叶而啸,其声清震”,均为此留痕。

白居易有木叶诗云:“苏家小女旧知名,杨柳风前别有情,剥条盘作银环样,卷叶吹为玉笛声。”写的是六朝歌妓苏小小,折得柳枝编银圈,卷起柳叶吹香风,画面感堪称绝版,引得迁客骚人再回首,心有戚戚然。

郎士元的木叶诗句则是另一种悲壮:“妙吹杨叶动悲笳,胡马迎风起恨赊。若是雁门寒月夜,此时应卷尽惊沙。”一片杨树叶子,四两拨千斤,触发战马奔腾踢爆怨恨,吹出了断肠人在天涯,独怆然而涕下的极度内伤。

客家木叶,曾是“南漂一族”。一千多年前,客家先民历经连年灾荒和兵燹,自中原黄河、洛水一带,南迁至赣南、闽西、粤东等地。中原礼乐与南方山野融合,形成了“逢山必有客,无客不住山”的分布格局,木叶吹奏自然随身带入。特别是植被密集的福建上杭山区,木叶吹奏成为乡间人人乐于打卡的传统技艺。

走南走北,走到炎陵还过得。继续南迁的客家人,对罗霄山下的炎陵情有独钟。《炎陵县志》中记载的客家人迁入明细,也印证了此言并非空穴来风。“宋代迁入12支,元代迁入9支,明代迁入20支”,而“清代县内共有移民123支迁入”,其中“广东的乳源、梅县区、惠州、龙川、长乐、兴宁等地迁入61支。福建的汀州、上杭、连城、武平等地迁入9支”。

从支数来看,清代广东、福建移民迁入占了多数。此外,江西迁入的33支移民中,也有一部分是从广东、福建辗转而来的客家人。闽、粤、赣3个省份的客家移民,占同期移民支数的83.7%。

目前,炎陵客家人占据全县人口比例的七成,主要分布在县内东部的沔渡、十都,南部的垄溪、策源、水口、中村、下村等乡镇。炎陵的山水慷慨,桃李梅柑、香菇木耳、茶油香茗、竹笋魔芋取之不尽,滋养着一方人;更有那阵阵木叶声,如风雨入耳,怡人悦心。

客音栖湘土,木叶奏新韵

炎陵客家木叶吹奏技艺,也像客家豆饼酿豆腐、水酒艾米粿一样,远道而来,在迁徙、垦荒、扎根中渐渐反“客”为主。它由洋溢着闽粤人口味的清甜,悄悄兑入湖湘人的辣调子,中和了日常的乏味无聊,惊艳于山水之间。

筚路蓝缕,以处草莽。饱受颠沛流离之苦,不得不远离故土的客家人,心怀敬畏,在夹缝中求生存,尤为懂得家国安康的弥足珍贵。柔,缓,容,是他们淡定生活的支撑点。不同姓氏,不同宗族,来自不同区域,怀揣各自的乡愁,却彼此友善认同,美美与共。他们守护自己的风俗,吟唱自己的山歌,也吹着属于自己的木叶。

一叶关缘。如今,福建上杭木叶吹奏已经纳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全国首个树叶吹奏协会在上杭县应运诞生。炎陵客家木叶吹奏,也常与客家山歌、美食、舞龙等,组团式文旅出圈。

无用之用是为大用,以自然为器,取朴拙而去巧慧。其俗可耐,其意可感,其音可秀。加持炎帝之灵气、红色之生气、绿色之地气,质地愈加高清。

炎陵客家人的木叶吹奏,就是这个样范。

湖南日报湘江副刊艺风版面投稿邮箱:whbml@163.com

征集:戏剧与影视、美术、音乐、书法、舞蹈、摄影、非遗等题材评论及散文。

责编:刘涛

一审:刘瀚潞

二审:曹辉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