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州委办、州直工委 新湖南客户端 2025-07-09 17:13:22
近年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委办公室与州直工委在联系帮扶的花垣县十八洞村深入推进党建“1+1”工作法,在机关党委联村、支部联村民小组、党员联群众的生动实践中,谱写了机关党委和农村党组织共建共创共促共进的精彩篇章,为走好新时代乡村振兴之路提供了强大力量。
一、背景动因
十八洞村隶属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双龙镇,平均海拔700米,有梨子、竹子、飞虫、当戎4个自然寨6个村民小组,共249户993人。2013年,十八洞村人均纯收入1668元,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8.8%,低收入人口占全村总人口的56.8%。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十八洞村苗寨考察,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的重要理念,作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
在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关怀下,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十八洞村始终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以感恩奋进的姿态,探索出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精准扶贫新路子。2016年,该村实现整村脱贫;2023年,十八洞村再创佳绩,人均纯收入跃升至25456元,村集体经济收入从过去的空白增长至507万元,实现了从精准脱贫到乡村振兴的跨越式发展。
2023年,“精准扶贫”重要理念提出十周年之际,十八洞村全体村民满怀感恩之情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详实汇报了十年来村里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9月1日,村民们收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问候。总书记在回信中深情表示:“来信收到了,为十八洞村发展变化感到高兴,希望乡亲们继续加油干,带动周边村的群众共同致富,走好乡村振兴之路。”
十八洞村集体经济分红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十八洞村发展,省委书记沈晓明先后两次赴十八洞村考察调研,指导乡村振兴工作。他强调要正确处理好“点”和“面”、“局部”与“整体”、“输血”和“造血”的关系,用心“育树林”,避免“垒大户”,切实巩固和提升脱贫攻坚成果,让所有群众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州委、州政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落实省委书记沈晓明的具体要求,坚决扛起首倡之地当有首倡之为的政治责任,以更高的站位、更大的力度、更实的举措,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奋力打造脱贫地区乡村振兴示范区。
为更好助力十八洞村走好新时代乡村振兴之路,湘西州委办公室、州直工委主动请缨联系帮扶十八洞村,抽调精干力量组成工作队派驻十八洞村开展驻村帮扶工作,选派副处级领导干部担任村第一书记。在联村帮扶的火热实践中,结合乡村实际,充分发挥机关党组织联系广泛、政策熟悉、资源丰富等优势,探索出了机关党建“1+1”工作法,持续擦亮新时代红色地标。
二、主要做法
机关党建“1+1”工作法,主要是通过后盾单位机关党委与联系村党组织携手共建,形成机关党委与联系村党组织“手牵手”、党员干部“面对面”、干部群众“心连心”的良好局面,充分发挥机关党委、联系村党组织以及广大党员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
(一)三级联创,构建“层次清晰、任务明确”的责任体系。机关党委统筹安排,通过“一联一”“多联一”的形式,构建了“机关联村支部、机关党支部联村民小组、党员联群众”的帮扶体系,把党建引领作用覆盖到乡村振兴各方面、全过程。一是“机关党委+村支部”。建立“机关党委联村党支部”共建机制,围绕抓阵地强基础、抓班子带队伍、抓制度严管理、抓活动增活力、抓培训提能力,梳理机关党建工作积累的经验做法,指导村党组织制度化规范化建设,进一步健全落实“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三制一卡”公开承诺、“双述双评”等制度,把村党组织建设成为坚强的战斗堡垒。二是“机关党支部+村民小组”。建立“机关党支部联村民小组”共创机制,12个机关党支部分别联系6个村民小组,各支部组织党员和小组群众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文明创建、移风易俗等,培育向善向上的“乡风文明”,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三是“党员+群众”。建立“机关党员联群众”帮扶机制,176名党员干部全覆盖联系帮扶249户群众,立足听民情、访民生、解民难、帮民富,采取“一月一电话、一季一走访、半年一交心、年底算细账”的方式,加强与群众沟通联系,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帮助群众办成一批可及可感的好事实事。
(二)四轮驱动,明确“乡村所需、机关所能”的帮扶任务。在充分调研、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紧扣乡村振兴重点任务,把乡村所需与机关所能有机结合起来,在建队伍、激活力、扬新风、促平衡上下功夫。一是建强村级班子。坚持选育并举,指导十八洞村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注重从致富能人、退役士兵、大学生村官中培养选拔后备干部。加强培训,利用机关党委的组织优势和资源优势,把全州党务干部的培训课堂搬到了十八洞村,村支书施金通为大家讲述十八洞村的发展变化。组织人社、农业农村等部门入村开展实用技术技能培训,着力把党员培养成致富带头人,把致富带头人中的先进分子培养成党员。驻村工作队适时带领村“两委”和部分党员群众外出考察,开阔了视野,增强了活力,形成了班子带动强、党员做示范、群众均参与的工作格局。二是注重典型引路。评选星级文明户、美丽农家、最美十八洞人等典型,发挥典型带动作用,激发群众内生动力,营造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推行“村民思想道德星级文化管理”模式,常态化对村民文明道德水平采取积分制量化管理,设立积分超市兑现奖励,村民主动参与村各项公益事业和文明创建活动。三是开展志愿服务。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作用,强化志愿服务队伍建设,丰富志愿服务活动,健全机关党委加联系村党组织全面参与的志愿服务体系,每年开展“不误农事不误春,积极行动助春耕”“整治人居环境,守护美丽乡村”等活动,举办“四季同行·雷锋家乡学雷锋”等大型主题志愿服务活动,引领健康向上的社会新风尚。四是推进均衡发展。充分发挥十八洞村在片区发展的核心作用、带动作用,创新实施“产业协同、设施升级、环境美化、文化传承、治理提质、人才引育”六大发展举措,推动十八洞村与周边7个村联动发展,将十八洞片区打造成为脱贫地区乡村振兴示范片区,民族地区团结奋斗共同富裕标杆片区,全国绿色低碳发展样板片区,国内外知名乡村旅游名片。
(三)“五同”联动,深化同题共答、同向发力的推进举措。构建组织引领、领导带头、党员示范的三级体系,聚焦乡村振兴重点难点,协同推进同研共商、同抓共促、同督共进,全力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取得新成效。一是学习同组织。采取“院坝小讲堂”“屋场会”“火塘会”等方式,把理论学习放到联系村、把政治党课讲到联系村,先后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集中宣讲,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结合党纪学习教育,开展“送纪下村”活动,梳理解读《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通报违法违纪典型案例,大力推进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专项整治,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二是活动同开展。以“一月一课一片一实践”主题党日活动为载体,把机关党建活动与联系村的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先后开展“一起赶秋庆丰收”“欢喜过苗年,共庆好生活”等活动。特别策划的“追随足迹学思想、感悟真理践伟力——走进十八洞”主题党日,推动州直单位105个党支部近5000余名党员走进十八洞村学思想、促消费,机关党员干部深受教育,村里群众得了实惠。三是成果同巩固。指导村里健全防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驻村工作队认真开展“一月一走访”,完善“一户一档”,做好重点人群监测预警。机关党员定期入户开展以看房屋安全、饮水安全、用电保障、厨房、卧室、环境卫生和查基本信息、存折流水、家庭收入、教育保障、医疗保障、残疾对象为主要内容的“六看六查”大排查,第一时间发现风险、强化预警、落实措施,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切实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四是环境同整治。以支部为单位,组织所在村民小组大力开展治厕所、治垃圾、治污水、治容貌秩序、种菜、种花、种草和创美丽农家“四治三种一创”活动,实施微景观、微菜园、微庭院、微森林、微墙绘“五微改造”,扮靓乡村底色,实现从“一家美”到“家家美”提升。五是品牌同打造。围绕擦亮新时代红色地标这一品牌,用好“全国脱贫攻坚楷模”“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等红色资源,通过布置精准扶贫展览、打造红色旅游线路、讲红色党课等方式讲好脱贫故事,以“湘西之窗”展示“湖南之为”“中国之治”。
党的创新理论宣讲
三、取得成效
机关党建“1+1”工作法的推行,为十八洞村乡村振兴提供了有效的工作路径、坚强的组织保障、强大的工作合力,十八洞村先后获评“全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村级实践交流基地”“中国美丽乡村”“全国生态文化村”“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和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新时代红色地标越擦越亮。
(一)内生动力进一步激发,从“外部帮扶”到“自主聚力”。实施“一人一技”培养计划,引导帮助村民学习蜜蜂养殖、苗绣加工、焊工等特色种养及务工技能,235名村民凭借技能提升实现收入增长。推进“一户一大”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通过高考选录培养、开放大学培养、函授教育培养、园区订单培训等方式,提升村民文化水平。2023年来共培养大学生13名、农民大学生10名,2名返乡大学生创办电商工作室。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苗绣、山泉水、特色种植、劳务等5大产业。十八洞村入选“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获评国家5A级旅游景区,2023年,接待游客8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近2000万元,带动周边3万余人就业增收;推动黄桃、药材、油茶、茶叶、油菜等特色种植,流转1000亩土地建设精品猕猴桃基地,2017年起年人均分红近800元;十八洞村山泉水厂累计为村集体分红近300万元;成立了十八洞苗绣文化产业有限公司,开拓了新加坡、法国、德国等国际市场,与故宫博物院共同开发苗绣文创产品,年产值达800多万元,带动54名妇女返乡就业;开展焊工、绣娘劳务培训,全村近200名劳动力在深圳、广州等地转移就业,年人均增加收入3万余元。引导返乡青年直播带货,打造农耕文化、山货赶集、直播带货体验区,中央电视台以《十八洞有了“夜经济”》进行了专题报道。返乡大学生施康,借助网络直播平台,成为助力村民销售农产品的电商直播“新农人”。指导开发十八洞“腊”制品、苗家“酸”系列等本地农特产品,打造十八洞特色“一桌菜”,进一步提升农家乐品质。目前,全村共有民宿、农家乐14家,398人实现在家门口就业。坚持发展成果惠及全体村民,建立完善村集体+企业+村民利益联结机制,每年将村集体经济收入的60%用于救灾、助残、奖学、新农合奖补和公益设施建设维护等。2024年,全村249户领取村集体经济分红收益76万元。
十八洞村千亩精品猕猴桃基地
(二)乡风文明进一步提升,从“物质富裕”到“精神富有”。十八洞村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阵地作用充分发挥,各族群众矢志不移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每年11月3日,村民自发举办“党的光辉照苗寨,苗寨人民心向党暨苗族吉客节”活动,深切表达对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的感恩之情。成立了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等群众性组织,村民自治机制不断丰富完善,实现家风带村风、村风带民风,形成比“谁家团结和睦”、比“谁家重义守信”、比“谁家勤俭节约”、比“谁家示范带动”的新时代乡村文明新风尚。先后举办了妇女节、四省边区相亲节、端午节、村BA、助农直播等文化活动,丰富群众精神生活,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进一步提升。
十八洞村民举办“吉客节”
(三)示范引领作用进一步发挥,从“各美其美”到“美美与共”。以梨子寨为核心景区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在当戎寨修建了十八洞培训中心,在飞虫寨建设村文化活动广场、综合日间照料中心,在竹子寨开发蜡染、农耕文化等项目,推动全村旅游综合承载能力拓展,实现“一村四寨”均衡发展。成立片区各村参股的湖南省十八洞村乡村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在共享十八洞品牌优势的基础上搭建产业发展平台,引导、带动周边相邻7个村抱团发展特色产业,目前已联营发展茶叶1000余亩、油茶1110亩、美人椒400亩、烟叶320亩。通过发挥十八洞村“旅游+”“电商带货”的辐射,带动周边300余名村民参与旅游服务、200余名村民发展特色种养产业。成立全国第一家县级乡村发展基金——十八洞乡村发展基金会,累计募集资金6611.85万元,帮助全县180余个村开展务工技能培训、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受益人群达3万余人次,直接带动1.2万人增收。
(四)基层党组织功能进一步增强,从“综合管理”到“振兴堡垒”。干部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实行村书记、主任“一肩挑”,村“两委”班子成员较2013年平均年龄下降15岁,大专以上学历占62.5%,全村党员从2013年的24名发展到34名,建强了乡村振兴“头雁”队伍。服务群众效果更好,机关党员干部与村党员干部主动认领服务岗位、公开党员承诺,176名党员干部围绕乡村振兴公开承诺践诺533项,做到人人有承诺、人人践承诺。探索建立村级党组织服务平台,搭建党务、村务、事务、医务、商务“五务一体”的村级综合服务平台,整合各类资源,实现“一站式”精准服务。基层治理措施更实,扎实推进“互助五兴”与“三长制”相融合,以自然寨为片、以村民小组为组、以互助小组为邻,化小农村基层治理单元,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全村组建互助小组41个,实现党员群众全覆盖,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360余件。
(五)品牌效应进一步彰显,从“深山苗寨”到“红色地标”。依托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中国减贫交流基地、全国青少年研学基地等品牌,精心打造旅游研学精品线路,开发“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十八洞样板”“精准扶贫从这里出发”等党性教育“菜单式”课程展示“山乡巨变”,十八洞成为了研学热门目的地。今年1至7月,累计接待党建团821团次3.2万余人,研学团32批次2.1万余人。与新疆吐鲁番西门村携手结成“姊妹村”,共同探索创建民族团结和乡村振兴示范村;2022年邀请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过的24个村的村党支部书记、驻村第一书记齐聚十八洞村,共同发布《乡村振兴十八洞倡议》。开设“中国·十八洞”中英文网站,发挥“中国华侨文化交流基地”平台作用,向世界讲述中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精彩故事。成功举办首届“十八洞”减贫与发展论坛,30多个国家大使、200余名中外嘉宾走进十八洞村,实地感受精准扶贫首倡地的辉煌巨变,全球近6.7亿人次关注活动盛况,“精准扶贫”从十八洞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机关党建“1+1”促乡村振兴做法,得到了州委的肯定和群众的认可,现已在全州推广。目前,全州449个州直机关党支部推行了党建“1+1”工作法,与144个村党支部开展联系共建帮扶,营造了全州各级党组织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良好氛围。
四、创新经验
(一)走出了一条机关党建与农村基层党组织双向互促的新路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树立大抓基层鲜明导向,着重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在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势上持续发力,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但过来,机关党建与农村基层党组织由于区域限制,缺乏有效的链接互动。机关党建精力多集中在基本制度落实,风向标作用发挥不够,农村基层党组织由于资源有限,缺乏指导,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机关党建“1+1”工作法,通过机关联基层,丰富了机关党建内涵,机关党建工作走出“机关门”,更具活力、更接地气;联系村党组织得到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更加牢固、更有战斗力,达到“1+1>2”的良好效果。十八洞村获评全国脱贫攻坚楷模,湘西州委办公室系统机关党委获评全州先进系统机关党委,所属第一党支部获评全州优秀基层党支部。
(二)走出了一条党建与中心工作深度融合的新路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围绕建强队伍、服务群众,推动党建和业务深度融合,机关党建工作才能找准定位。但过来,机关党建更多注重事务性工作,停留在就党建论党建,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联系得不够深、融合得不够紧密,有时甚至出现“两张皮”的现象。机关党建“1+1”工作法,紧紧围绕乡村振兴的目标任务,充分发挥机关党建与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作用,始终把党建工作放在乡村振兴这一中心任务中去思考、去谋划、去推进、去落实,定期指导联系村党支部加强思想、队伍、阵地、能力建设,把党建引领贯穿于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的始终,搭建了党建与中心工作深度融合的有效载体,实现了攥指成拳、和衷共济,切实以高质量机关党建引领推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三)走出了一条融洽党群干群关系的新路子。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的建设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要弘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但过来,机关干部坐在机关办公的时间多,深入农村基层的时间少,不少党员干部不了解基层、不熟悉农村、不会做群众工作,长此以往,容易脱离群众、脱离实际、脱离一线,容易滋生官僚主义、衙门作风,失去群众信任和支持,破坏党群干群关系。机关党建“1+1”工作法,通过结对帮扶,每名干部都有自己的联系户、每个农户都有固定的联系人,做到家家党员联、户户见党员、事事有着落。机关党员干部进一步树牢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进一步提升了做群众工作的能力,为老百姓办了一批可感可及的实事好事,党员与群众在常联常新、常走常亲中联系更加密切、感情更加融洽,打通了干部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原文刊载《湘西工作》2025年第5期,转载新湖南时略有删减)
责编:瞿文君
一审:莫成
二审:杨元崇
三审:张颐佳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