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客户端 2025-07-09 19:00:16
文/邓政 曾绮云 谭敏
湖湘大地,文脉绵长。在邵阳这片浸润着楚风湘韵的土地上,花瑶挑花的彩线经纬交织,都梁药香的气息穿越千年。邵阳职业技术学院深耕本土非遗资源,以“三链对接、四阶赋能、五维支撑”育人模式为密钥,打开了传统技艺与现代教育交融共生的新空间,为非遗传承写下了独具特色的“职教答案”。
破题:直面传承之困,锚定职教坐标
当全球化浪潮裹挟着多元文化奔涌而来,非遗传承曾一度陷入“两难”境地:一边是花瑶挑花等技艺面临“人走技失”的危机,年轻人不愿沉下心学习耗时费力的传统手艺;一边是精湛技艺难以转化为市场认可的产品。调研显示,邵阳地区16项传统非遗项目中,近半数存在“传承人老龄化、技艺碎片化、产业低端化”的困境。
职业教育与非遗传承,本就是天然的“命运共同体”。邵阳职业技术学院敏锐把握这一契合点,2015年起陆续立项“高职院校系统化培养非遗人才研究”等课题,直击非遗育人三大痛点:目标模糊导致人才与岗位“错位”,机制松散使得校企合作“浮于表面”,资源分散造成育人实效“打折扣”。基于此,学校创造性提出“融合育人”理念,将教育链、技术链、产业链拧成一股绳,让职教基因与非遗血脉同频共振。
解题:构建育人范式,激活传承动能
“三链对接”如同精准的导航系统,让非遗人才培养靶向明确。教育链对接产业链,学校团队深入1000余家非遗相关场所调研,提炼出花瑶挑花针法运用、都梁药香工艺把控等186条岗位能力指标,绘制出清晰可辨的“非遗岗位能力雷达图谱”。依据图谱,《花瑶挑花基础》《非遗数字化传承》等“基础+实战”模块化课程应运而生,学生在课堂上练习的针法,正是企业订单中急需的技艺;实训时参与的药香产品研发,直接对接市场消费需求。
“四阶赋能”恰似成长的阶梯,让学生在循序渐进中完成从“新手”到“能手”的蜕变。技艺筑基阶段,非遗传承人驻校授课,手把手教学生穿针引线、辨识药材;文化解码阶段,特色课程深入解读挑花纹样中的图腾寓意、药香配方里的养生智慧;价值浸润阶段,学生走进花瑶山寨采风,在与老艺人的促膝长谈中领悟“守艺”的执着;创新转化阶段,跨专业团队合作,将传统纹样融入现代服饰设计,用数字技术还原滩头年画的制作流程,让古老技艺焕发时尚活力。
“五维支撑”好比坚固的基石,为育人模式落地提供全要素保障。实践教学中心打造的“非遗工坊”里,挑花刺绣台与3D打印机相邻而立;师资发展处组织教师到非遗企业挂职,既懂教学又通技艺的“双师型”队伍不断壮大;数字资源管理处搭建的线上平台,让滩头年画的刻板技艺可随时在线学习;教学质量评价办公室建立的多元评价体系,既看学生的针法熟练度,也看文创产品的市场转化率。各部门协同联动,形成了“事事有落实、环环有保障”的育人闭环。
答题:彰显邵阳特色,书写传承新篇
在邵阳职业技术学院,非遗传承已从课堂延伸到产业一线,从校园走向广阔市场。学生团队设计的花瑶挑花元素服饰,亮相省内外文创展会;研发的药香系列产品,年销售额突破百万元;参与的非遗数字化项目,让滩头年画通过VR技术“活”起来。这些成果背后,是学校探索出的“邵阳路径”——以职教为桥,让非遗技艺有了传承的“手”;以产业为基,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传播的“脚”;以创新为翼,让非遗精神有了飞翔的“力”。
非遗传承,守正方能创新,固本才得培元。邵阳职业技术学院的实践证明,职业教育是激活非遗生命力的重要载体。当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当学校、企业、社会形成合力,非遗不仅能“活下去”,更能“火起来”。这张闪耀着湖湘智慧的“邵阳答卷”,为新时代非遗传承提供了有益借鉴,也让我们更加坚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必将在创新传承中生生不息、永续芬芳。
责编:郑丹枚
一审:郑丹枚
二审:曾佰龙
三审:邹丽娜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