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潇聊美食|什么东西最好吃?苦过你就知道了

  三湘都市报   2025-07-09 11:38:47

文、图/陈潇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底色,这铸就了他的人生底味。

有一年,芒果台的苏建华老师从加拿大回,吃饭时,大家谈到为什么乡下的东西好吃,哪怕随手从地里扯一把菜。因为那是我们儿时味蕾萌芽的地方,对味道有懵懂好奇的纯粹。经年以后,沉迷在各种各样的局里,复合味型让我们的味型审美受到了侵略。

何妨把阿德勒的金句改改:幸运的人,会用童年的味蕾治愈一生的不幸?

“我的人生哲学家有两个。”在作家刘震云心里,一是他的部队首长,因为当兵分白馍吃。二是村里的父老乡亲,乃至年轻时打酱油的老母亲。母亲曾用鲁迅对枣树的记载做类比:供销社的后院有两只缸,一缸是酱油,另一缸也是酱油。“这是最好的句子,它把复杂的世界变得简单”。所以刘震云说,我的老师不在法国,不在英国,也不在美国,他就在我们村里。

获茅盾文学奖时,刘震云正在菜市场买菜,买了西红柿、鸡蛋中午煮面。“这西红柿鸡蛋面跟平常吃的一样,西红柿是西红柿,鸡蛋是鸡蛋,我没有大喜。”想起这一茬,刘震云的眉眼,已经是被生活磋磨后的“眼里笑着心里却哭着”。

想来,正是困顿时的细碎日常,成就了他的生活智慧三部曲。把乡亲们思想的深邃度、情感的丰富度、心灵的深入度寄托在牵肠挂肚的每一口中,“那是我营养的来源”。

传说,朱元璋称帝前曾因饥荒濒死,幸得一老妇施舍豆腐汤活命。登基后,山珍海味果腹的他寻到老妇要求重现此汤,却发现汤的味道远不如记忆中鲜美,不过是朱老总在谷底和巅峰不同的情境影响了口感。

但最会吃的人,非皇帝莫属。

一句“朕觉得好吃”,谁人敢反驳?

皇帝里面,乾隆大帝必须留下姓名。

一个在深宫享受国宴御膳的人,一生“为吃”频频出宫154次!要是没吃饱,可能也没他那风流野史了;要是没喝足,在皮的路上也没他什么事了。且看《快雪时晴帖》,仅28个字,被他盖了170多枚私印,还大笔一挥在中间写个“神”字,王羲之复活估计会吐血。可乾隆有次落魄倒在城门下,救他的乞丐们用鸡肉给他续命,叫花鸡成了乾隆心里永远的神。

武侠故事里,总有个神秘扫地僧,无名无姓无来处,一露面就掀起腥风血雨。

现实生活里,好的吃食也像这般扫地僧,朴素低调,出口即巅峰。可能是《孔乙己》里的茴香豆,可能是一块老豆腐,也可能是顺手捞的一条鱼……它的出现,疗愈了谷底的你我,这未必影响世人对它的赞美?

责编:孙燕飞

一审:陈潇

二审:朱蓉

三审:周文博

来源:三湘都市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