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7-09 09:12:31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7月9日讯(通讯员 何丹妮 郭思语 黄静怡)“乡愁是一本写不完的书,而乡土文学便是那最深情的篇章。”七月骄阳似火,却挡不住追寻文化根脉的青春脚步。为深入了解当地文化历史与文学创作现状,湖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达人学社社会实践团于7月6日与株洲市炎陵县乡土文学作家黄建林老师展开了一场触及心灵的文学对话,开启了探寻乡土文学之根的旅程。
炎陵,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如同一位沉默的智者,守护着千年文脉,孕育了无数动人的故事与独特的文化。黄建林老师的乡土散文集《泮里芳菲》如同一盏温暖的油灯,不仅照亮了实践团探寻的道路,更点亮了炎陵文化的记忆之光。书中,黄建林老师以客家方言为载体,以古典文学韵味为笔触,用白描手法勾勒出炎陵的山水田园与人物风情,让乡愁在字里行间流淌,让地方特色跃然纸上。
在炎陵县作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黄燕妮的陪同下,实践团步入炎陵县文联办公室,与本土作家黄建林促膝长谈,聆听他笔下流淌的炎陵故事。访谈中,这位扎根乡土的文学守望者,将他的创作心路娓娓道来。他自幼在客家文化的熏陶下成长,从方言的韵律中捕捉诗意,祖辈口耳相传的故事赋予他创作的灵感。他用文字记录炎陵的红色文化、民俗风情,期盼以文学为舟,载着炎陵的文化灵魂驶向更广阔的天地。
实践团成员与黄燕妮副主席讨论
乡土文学的发展,承载着乡村振兴的文化密码。黄建林老师以敏锐的洞察力指出,文旅融合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他提到,尽管一些村庄已经建立了创作基地,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但要让这份活力持久绽放,需要作家们真正扎根泥土,而非走马观花。谈及历史传承,他的目光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作为中华民族始祖炎帝神农氏安寝之地,炎陵县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唯有读懂历史、掌握历史,才能在新时代续写属于这片土地的荣光。他的话语如诗行般铿锵有力,唤醒了在场每个人对文化传承的使命感,唤起了对乡土文化的珍视与传承。
然而,时代的浪潮冲刷着传统文化的堤岸。实践团在调研中发现,乡土文学正面临着青黄不接的困境,许多年轻人对乡土文学知之甚少,方言的式微更让文化传承雪上加霜。黄建林老师对此深感忧虑,但他依然坚守着自己的文学阵地,用文字为乡土文化筑起一道坚固的防线。
黄建林老师分享见解
“乡土文学是文化的根,不能让它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断层。”黄建林老师的话语掷地有声,如同暮鼓晨钟,这份坚守深深打动了实践团的成员。他相信,只要还有人在书写,乡土文化就不会消逝。实践团的成员们深受感染,他们决定将黄建林老师的乡土文学作品带回学校进行宣传,让更多的人听见炎陵文化的脉动。
实践团与文联作家合影
湖南师范大学生科院达人学社社会实践团的这次炎陵之行,不仅是一次对乡土文学的探寻,更是一次对炎陵文化的深情致敬。他们用脚步丈量土地,用文字记录历史,用行动践行文化传承,让乡土文学的种子在更多人的心田生根发芽。未来,达人学社将继续关注乡土文学的发展,守护这份文化传承的初心,努力为本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贡献更多力量。
责编:龙子怡
一审:龙子怡
二审:张建平
三审:周小雷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