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甜 三湘都市报 2025-07-08 19:01:55
三湘都市报·新湖南客户端全媒体记者田甜 通讯员 卿懿
1200小时,1300多根0.5毫米厚的篾条,能够做出什么?湖南张家界,71岁的张启华能编织出一张1.8米乘以2米的满花竹席,其上有9种不同的精致花纹。
作为省级非遗项目湘西竹编代表性传承人,近日,古稀之年的张启华有了新传人,儿子张凡金。7月8日,记者采访了父子俩。
从小睡惯的竹席,如今看更像艺术品
1967年,13岁的张启华便跟随父亲学习竹编手艺。凭借着天赋与努力,16岁出师,半个多世纪过去,一直坚守手工竹编。
除了夏季最受欢迎的满花凉席,在张启华手中,一截截竹枝被裁破成细细的篾条,在他的手中灵巧地弯曲折绕,变为簸箕、箩筐、菜篮等实用物件,品类不下百余种。从选竹、破竹、磨篾条到编织,看似简单的过程却藏着数十道严格的工序与标准。
竹编既是张启华坚守的技艺,也是重要的收入来源,他凭借着技艺养育了包括张凡金在内的4个孩子。“小时候,他经常上门给人家做竹编,作为生活的一部分,我却很少关注。”张凡金记忆里的父亲,只是偶尔在家编制背篓,对于父亲竹编技艺的精湛并不了解。
2024年4月,30岁的张凡金重新拿起父亲编织的物件,突然体会到父亲坚守了50多年的技艺如此神奇,被深深震撼。“从小睡惯的满花竹席,现在看更像一个艺术品。”张凡金眼中,父亲不仅是传统技艺的传承者,更是非遗精神的践行者,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初心,在快节奏的时代里,以慢工细活延续传统文脉。
传统技艺也有不一样的打开方式
“一方面是不想让这门手艺没落,另一方面父亲年纪大,想着回来也能照看一下。”怀揣着某种责任心与使命感,张凡金最终选择像父亲和爷爷一样,子承父业。与父辈不同的是,张凡金开通了短视频账号——“竹编守艺人华叔”,宣传竹编技艺与产品,让更多人了解湘西竹编,帮助像父亲一样的守艺人出售手工产品。
“现在我们遇到的最大困境就是了解竹编的人还是不够多,除了国内市场,我还准备把竹编手工品推荐到国外。”张启华告诉记者,不管是自己开通社交媒体账号还是各种线下的宣传,都是为了打开竹编的知名度,“知道的人多了,更多人才有机会爱上这门手艺。”
目前,张凡金正在筹备将竹编技艺应用到更多生活实用好物中,比如食盒、手提包、拉杆箱等,“新的时代,传统技艺也要有不一样的打开方式。”
责编:田甜
一审:田甜
二审:黄娟
三审:张军
来源:三湘都市报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