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张桌子,需要一朵花

  新湖南客户端   2025-07-08 08:44:57

谢桥娟

一朵花的精魂,终将沉潜于木,静默成桌。——题记

做一张桌子,需要木头;要有木头,需要大树;要有大树,需要种子;要有种子,需要果实;要有果实,需要花朵。做一张桌子,需要一朵花。

贾尼·罗大里这首小诗,初读如禅宗棒喝,直叩心扉。做一张桌子,需要一朵花?这孩童呓语般的逻辑,竟包裹着惊雷般的哲思。我反复吟咏,如探幽者潜入生命深邃的回廊,只为捕捉那束穿透尘埃的灵光。

是的,它无懈可击。一张静默的桌子,其血脉深处,流淌的竟是一朵花的歌谣。那绽放时的绚烂与馨香,早已沉潜为木质温润的底色,成为其沉默的史诗。心弦为之震颤,遥想罗大里落笔时的澄澈心境,必如秋水映长天,与我此刻的焦灼浮沉,判若霄壤。

谢老师,您也爆发了?同事一语点破迷障。易怒的藤蔓,早已悄然缠缚心扉,滋长蔓延。我挣扎于克制的堤岸,然而课堂上几缕游移的眼神、几丝刻意的窸窣,便足以让堤防溃决——呵斥如冷雨骤降。课后,懊悔的潮水漫过心田。那个面目可憎的巫婆,岂是我师者初心?镜中扭曲的影像,刺痛双眸。

重拾那一朵花,如闻暮鼓晨钟。这纯净的诗行,精准地刺中了我的困厄。

罗大里的一生并非坦途,短短六十余载,他却以笔为犁,在童心的荒原上耕耘出永恒的春天。这首小诗,是他洞察万物的密钥:以温柔观照世界,世界便报之以歌。我蓦然惊觉——这正是投射效应的绝佳注脚!王国维先生早有箴言: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罗大里笔下那朵纤弱的花,正是他投向人间的温柔侧影。他于无言的木桌中,谛听到了生命磅礴而完整的交响。

世界如此美妙,我却如此暴躁!惊觉自己早已被琐屑的尘埃蒙蔽了慧眼,深陷焦虑的泥沼,遗忘了教育者肩负的星辰大海。职业的惯性,更让我戴上了挑剔的透镜。纵然深谙错误是成长的年轮,常诵三心箴言,可当过失如潮汐般往复,信条便如沙塔般崩塌,唯有厉声的宣泄能抚平心绪的褶皱。而回应我的,是惊惧的噤声与短暂的臣服。这以暴制暴的轮回,无异于师生共赴荆棘之地。

恩师华应龙先生的化错智慧,恰如清泉涌入心田。他睿智道:有些错,学生总是要犯的,犯得越早,损失越小。在他眼中,差错并非失败的灰烬,而是智慧火种初燃的燧石,是思维破茧的契机。化错,便是引向光,行至正确。他更从中汲取力量,提出于差错处深植人生之根,坚信:错若化开,成长自来!这份对的深情凝视与智慧转化,使他赢得了童心的回响。这不正与罗大里遥相呼应:当你将温柔的花瓣撒向人间,收获的必是整座春山的芬芳。

华师的智慧与罗大里的诗行,在我心湖交汇生辉。我们期许培育栋梁,这宏愿何尝不是想铸就一张完美之桌?而铸桌之始,诚需一朵至纯之花!这朵,便是那未被尘埃掩埋的教育初心。花孕果,果藏种,种生树,树成材——这生命的庄严演进,恰是学子成长的漫长史诗。每一次跌撞的,都是根系向黑暗深处汲取的倔强养分。身为园丁,我们守护的正是这充满未知与可能的旅程。这便要求我们,心中永驻一片容错的沃野。容错的真谛,在于持守一颗如花般柔软的心与洞悉本质的慧眼——如罗大里,能于沉默桌案中谛听生命洪流;如华应龙,能于每一次的裂痕里,窥见新芽萌动的微光。

当我们以心为圃,以慧眼为露,珍重那最初的,那些珍贵的回响——理解、温情、静好、崇高……终将如约而至,在岁月的枝头粲然绽放。

做一张桌子,需要一朵花。

此刻,木纹深处,我听见了花开的声音。

责编:王美慧

一审:王美慧

二审:肖洋桂

三审:周俊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