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 2025-07-08 07:09:33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陈鸿飞 通讯员 刘继海 曾炜煜 李嘉仪 摄影 陈延上
“过去,雁隆食品半自动生产线每日加工黄花菜1.5万公斤。如今,一条‘古法还原’自动化生产线每天加工5万公斤,生产效率提升3倍多。”7月4日至5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特色粮油果蔬作物特征品质分析与特征标准研究”项目现场观摩会暨黄花产业技术创新与发展研讨会在祁东县举行。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湖南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的60多名专家教授和企业家代表齐聚湖南雁隆食品公司,探讨黄花菜产业技术创新与未来发展路径。
与会代表观摩了黄花菜博物馆、雁隆食品种植基地、黄花菜干菜古法还原生产线、文化长廊及农产品展示厅,举办黄花菜产业技术创新与发展交流会、专家作技术报告,品鉴黄花宴。
研讨会活动现场一瞥
“祁东是全国闻名的‘中国黄花菜之乡’、黄花菜原产地,有近600年的种植历史。全县黄花菜种植面积16.55万亩,年产鲜菜约27.2万吨,全产业链产值逾33.8亿元。”县委书记雷华介绍,世界黄花菜看中国,中国黄花菜看祁东。
“目前,祁东县建成全球首个黄花菜种质资源库,500余种珍稀资源蕴藏生机。‘黄花+’大健康产业蓬勃发展。”县委副书记、县委政法委书记陈昌义说,全国市场占有率超七成,香飘“一带一路”,年出口额逾千万美元。黄花菜成为祁东40万菜农的钱袋子。
“心里的黄花菜情结,难以割舍”
走进位于黄土铺镇四马堂村的湖南雁隆食品山后的黄花菜种植基地,连片的黄花菜随风摇曳,淡黄色的花蕾缀满枝头,淡淡的清香,丰收的喜悦扑面而来。
“这垄黄花菜基地有5000多亩。苗子种得早,大部分是三四年前种植的。”公司董事长肖享华边采摘边告诉笔者。
菜农采摘黄花菜
时光荏苒。年逾六旬的肖享华早年从事黄花菜收购、贩运,销售黄花菜的足迹遍及福建、上海、广东、广西等10多个省市区,生意红红火火。
20世纪90年代中期,肖享华另辟蹊径,在云南昆明创办米线加工企业,他凭着聪慧头脑,吃苦韧劲,良好声誉,赚得人生的第一桶金。
眺望家乡连脉的山峦,漫漫山坡和山崖处芳草萋萋,黄花菜簇簇拥拥,含苞初绽,金灿灿的犹如天女散花,刻意的点缀,在微风吹拂下,激情合奏一曲宛转悠扬的生命赞歌。
“小时候,兄弟姐妹的学费、生活费,都靠父母卖黄花菜赚的钱。”肖享华提及心里的黄花菜情结,难以割舍。
2016年,祁东县组团来到昆明招商,肖享华一拍即合。夫妻告别城里舒适的生活环境,留下两个儿子在昆明继续坚守米线生意。他毅然返回家乡黄土铺镇,投资1.8亿元兴办湖南雁隆食品公司,开始第二次创业。
“古法还原”新技术,加工获重大突破
这次研讨会的亮点是黄花菜加工技术的重大突破——“古法还原”绿色加工技术体系。
笔者在雁隆食品自动化加工车间发现,依托全新研发的“古法还原”新技术,加工出来的黄花菜干菜色泽金黄、香气浓郁。这项新技术是湖南农业大学副教授刘秀斌、孙超然带领科研团队联合雁隆食品共同攻关,历经3年取得的重大突破。
“黄花菜不是靠种,是靠天。”肖享华回忆:过去,黄花菜的采摘时间集中在中午12时到下午3时,每户农家一天能采摘20至30公斤,最多不超过40公斤。往往要出动全家三四口人才能完成。
采摘回家后,黄花菜用竹笪晾晒。晴天时,晒上五六小时还要翻一次边,至少3天才能完全晒干。
一旦遇上阴雨天气,黄花菜很容易发霉、变黑,甚至需要靠柴火烘烤,烤出的干菜色泽发黑、品质低劣。
“要让消费者吃上好黄花菜。”2017年,肖享华连续三年在工艺上持续优化。从2017年的口感突破、2018年工艺稳定性改进,到2019年初步实现“色香味”统一,雁隆食品逐步积累起全流程工艺优化经验。
在此基础上,企业依据自身经济实力,自主设计半自动“古法还原”加工生产线,对传统加工流程进行了初步机械化改造。
“阴天下雨时,还是解决不了黄花菜质量问题,该霉的霉、该黑的黑,还是靠天吃饭。”肖享华说。
2021年,祁东县黄花菜加工面临提质升级的迫切需求。在省科技厅指导下,省“三区人才”湖南农业大学科技处蒋立对接雁隆食品,在了解到雁隆食品的需求后,迅速推动企业与湖南农大科研团队建立合作。湖南农业大学副教授刘秀斌、孙超然牵头,联合雁隆食品组成科研团队,围绕“古法还原”理念展开为期三年的技术攻关。项目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省重点研发计划和科技特派员专项等资助。
雁隆食品“黄花菜古法还原”新技术
“我们希望通过现代技术手段,把传统‘古法’转化为稳定、可靠、绿色的标准化体系。”刘秀斌说。
如何在保留黄花菜传统风味和营养品质的同时,实现蒸煮、糖化、变色、烘干等关键环节的自动化控制?如何应对阴雨天气,确保鲜菜能及时保质干制?如何将焦亚硫酸钠的使用降至最低,实现零添加?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大量试验反复推演。
说干就干。去年黄花菜盛花期,湖南农大安排4名研究人员驻扎在车间两个多月,冒着高温反复调试设备,采集和验证工艺参数。
研发团队通过分析不同天气条件下光照强度、温度和湿度的变化规律,逐步摸索一套兼顾色泽稳定与口感优化的糖化和变色工艺方案。经过反复调试,最终找到了稳定可控的良方。
笔者看到,整条“古法还原”自动化节能生产线总长约400米,占地1.2万平方米,覆盖鲜菜预处理、蒸煮、糖化、变色、烘干、冷却、筛选、包装等多个环节。每个批次从鲜黄花菜进厂到干黄花菜成品出库,全流程需时约36小时。改良工艺后,焦亚硫酸钠用量减少至原来的1/50,部分批次已实现零添加,产品色泽亮丽、条形饱满、口感醇厚,市场反馈良好。
目前,黄花菜“古法还原”科研团队已申请2项国家专利,相关技术规程也在同步制定中。项目成果有效破解了传统黄花菜加工长期存在的“靠天吃饭”难题,也为我省乃至全国的特色农产品加工转型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样板。
“我对黄花菜有着特别的情感,从小伴着黄花菜长大。”肖享华说,希望通过这条全自动加工产线,让祁东黄花菜从“农家作坊”真正走向“现代产业”。
莫道农家无宝玉,遍地黄花是金针
“今年,雁隆食品计划收购黄花菜逾4000吨,种植大户户均增收5万元。”肖享华告诉笔者,“十五五”期间,公司黄花菜种植基地增至3000亩,产量突破3000吨。古法还原生产线扩至8条,年均加工鲜黄花菜6000吨。
除“古法还原”加工技术创新外,项目组在黄花菜品质评价体系构建方面取得重要进展,针对鲜食、加工等不同用途,建立黄花菜时空多维品质评价体系为黄花菜产业标准化、品牌化发展夯实基础。
研讨会上,湖南农业大学教授郭尚专题汇报“黄花菜品质保持与提升技术体系的构建及集成示范”关键进展,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王琼研究员分享“高附加值黄花菜产品研发”的前沿探索。围绕文化铸魂、种源护航,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教授李法云提出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驱动“萱草三产深度融合与产业技术创新”,赋予产业深厚底蕴。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高级农艺师邓姗聚焦“萱草植物新品种保护与DUS测试技术”,为产业核心竞争力保驾护航。
今朝黄花分外香。“‘十五五’期间,祁东县黄花菜产业坚持‘品种优良化,基地生态化,管理规范化,加工标准化,经营品牌化’目标。”县委书记雷华告诉笔者,完成新增黄花菜种植扩面逾2000亩。在黄土铺、官家嘴、石亭子、步云桥镇等乡镇规划新建标准化、现代化黄花菜种植基地。开发黄花菜多元化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实现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社与农民之间深度融合,促进企业、农民增收和县域经济发展。
这正是:祁东美如画,黄花香天下。
(原载于7月8日《湖南日报》第5版)祁东黄花分外香-----湖南日报数字报刊
责编:吴雅敏
一审:吴雅敏
二审:彭国军
三审:徐德荣
来源:湖南日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