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7-07 20:42:54
□金海军
仲春日,湘北大地,乍暖还寒。
烟雨蒙蒙似柳絮纷飞,春风悠悠吹起,忽而斜织轻拂,转瞬扬花曼舞……
出城向东,左拐北上107国道,一行五人相约驱车前往临湘市,探寻散落在广袤乡野土地上的些许非遗(传承)故事。
临湘童谣
走进智慧树幼儿园,3名幼师正带领20多名幼童在园内玩耍做游戏。一听老师说要唱童谣,孩子们立马前拉后拽,蹦蹦跳跳地排起了整齐的队伍。
“《虫虫点点飞》,预备起!”随着老师的一声口令,20多张小嘴立马咿咿呀呀、高高低低地唱开了。只可惜,孩子们的嗲声奶语,又是地道的本地方言,很难有听得懂的词句,但从他们的表情和卖力劲看,他们很熟练很享受也很陶醉。
正当大家兴致勃勃,屏息欣赏悦耳的童腔稚音时,不知不觉中,一曲童谣戛然而止。当老师再次挥舞起手臂,嘴角发出一个我们听不到的指令后,更加短促跳跃、喜庆明快的《过年》立马又被手舞足蹈的孩子们唱响了……
据介绍,自2017年始,民间文学爱好者曾晓虎收集了近300首临湘童谣。2024年6月童谣被评定为临湘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后,代表性传承人曾晓虎将20多首童谣纳入到幼儿园特色教学项目,建立起传承基地进行了学习传唱。
“让幼儿学方言唱童谣,真是一大胆前瞻的创举!”时下,无论城乡,幼儿学前教育一律都是普通话,就连乡下文化水平不高的爷爷奶奶,也都是用蹩脚的普通话在教孙儿学说话、唱儿歌,生怕乡下土话影响孙儿学习,输在起跑线上。朗朗上口、想象天马行空的童谣恐早已失传不复,何况方言童谣?
临湘方言内容丰富,方言童谣传唱经久。“我从小就听着童谣长大,童谣是我文学启蒙的老师”——临湘籍国家一级作家梅实先生如是说。今年2月28日,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地埋·中国》栏目以《乡音探奇》为题,对临湘方言进行了长达30分钟的采访报道。
“童谣自古孩童始,不是方言难为谣”“我们只有忠实秉承老辈人口口相传的俚语方言,把童谣唱下去、传开来,方能留住地理人文故土情,不忘山水乡愁父老爱!”尽管童谣搜集整理不易,学唱传承更难,曾晓虎还是信心满满。

“阳娭毑”豆瓣酱
位于五里牌新庄村官家畈的“华一公司”,其实就是几间宽大的民舍,如果不是门口挂有牌子,厅堂摆有产品,墙壁贴有简介,根本就不可与“工厂”相提并论。这里既没有机器轰鸣,又没有货车进出,更没有工人忙碌,只有200多个1米多高的陈年老坛被泥封膜覆,静静蹲守在漫漫岁月里,等候着主人揭开神秘的面纱。
第四代传承人涂赞辉(儿媳)告诉我们,现在不是生产季节,豆瓣酱一年只能做一次,封坛发酵至少要45天。只有等到当年新产的蚕豆成熟收割,他们才在立秋后加工生产,由于没有添加任何保鲜防腐剂,无法大批量生产,更不宜存放时间过久……
“那如何保质?”
“多加点食用盐呗。”因此,我家的豆瓣酱稍偏咸一点,且都是255±5克小玻璃瓶装的,保质期为12个月,一年的销售量也就10万多瓶。另外,应消费者要求和私人订制需求,开发了无油腐乳、原味豆豉、醋泡大蒜“三辅”产品,作为伴手礼和馈赠礼相随相送。
在接待兼展厅兼办公的厅堂里,看到大门正上方“做酱菜,首先要自己能吃”——阳娭毑语录和9道加工工艺流程示意图,就不难想象那10多块挂在墙上的“名牌产品”“诚信企业”“消费者认可诚信”“质量信得过”等市(县)级职能监督管理部门颁发(授予)的奖(授)牌的厚重与荣光。
60岁的农妇阳丽华凭家族传统手工做酱工艺起步,16年始终坚守如一,发展成为注册商标“阳娭毑”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且能在咫尺之遥的“十三村酱菜”公司(中华老字号)“隔壁”,与之分庭异起,做出特色、形成规模,走出属于自己家庭传承的时令节气酱菜制作传承之路,真不简单!
湘北沃野厚土,家族传承积淀不乏其人,高手在民间啊!

聂市布鞋
“北有老北京,南有老聂市。”无论是驱车生产厂房,还是来到销售门店,或者歇脚品牌运营中心,甚而注目停靠路侧的“国VI”车身,这句很霸气很张扬的个性设计广告语,总是首先出现在醒目的位置,远远摄入你的眼球,深深印入你的脑海。
杨小波,“85后”业主,做鞋卖鞋22年,自诩聂市布鞋第6代传承人,其94岁高龄曾祖母穿针引线纳千层底布鞋的照片曾蜚声海内外,至今仍留存在家族荣耀榜首位。
聂市布鞋制作技艺源远流长,有近千年的历史,一直是在家族女人之间传承,是“女红”的重要内容。4年前杨小波携胞兄杨波创办了古松鞋业有限公司,用致力于“做一双舒适的布鞋”的担当与勇气,正式扛起了聂市布鞋传承大旗。
坚守老品牌精细,创新体现匠心特色,契合时代多元需求。一路打拼下来,近50款自主研发的布鞋,一经推向市场就颇受青睐,销售额突破了500万元,发展建立销售专店、专柜40多家,2024年6月,聂市布鞋制作技艺被列入临湘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品质把控市场,文化维系久远。”前往设立在聂市老街“晋商街32号”的运营(招商)中心(聂市布鞋博物馆)路上,杨小波如是感言。
他把招商地址设在老街深宅(清末聂市商会会长姚祉嘉旧居),看重的是老街的厚重历史和文化积淀,感悟的是姚会长深厚的实业精神与爱国情怀。他说每有客商前来洽谈购货,无不为小木屋内展陈的各式布鞋制品惊艳叫绝,无不为品茗聂市砖茶而津津乐道茶马古道,无不为流连老宅徜徉古街亲睹旧物而啧啧称奇……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他总认为穿布鞋走在溜光的石板路上,有时空回望的底气,沿袭了根脉、留住了文脉。老布鞋亦如老街,从历史深巷走来,又向时代纵深走去。如一个老者背影,留给匆匆过客深沉回眸。正如博物馆朱红大门对联云:“穿聂市布鞋遂千家愿,圆神州绮梦登万里程。”
紧邻107国道旁的市区仓储中心,由一色年轻人组成的研发团队,正在电脑上轻点鼠标绘制鞋样,直播卖货间堆满了各式鞋品,前来试鞋买鞋的顾客围绕展柜精挑细选……
“更懂南方人的脚”——这是聂市布鞋抢占南方市场的主打旗号!
“5年内占领长江以南市场!”这是杨小波的市场预判也是目标定位。语气很坚定,信心很充足。言下之意,莫不叫板老北京布鞋,试看“南有老聂市”?!

聂市老街
午后,绵绵春雨扯长了线条,有雨滴顺伞骨轻轻滑落。
走进幽深寂寥的青石板街,“晋商街×××号”,身首异处残留“Η”形状石牌坊,还有黛瓦灰墙、雕花窗框、挑灯木门,一一闯入眼帘,仿佛时空恍惚,岁月缱绻,倏忽梦回明清500年。
6对相向肃立的人身兽面石像,静静伫立在“方兴发旧居”前,是在恭候外出的主人归来?是在显赫过往的端庄荣耀?抑或是在虔诚迎接远方的茶马骡队进店喝茶歇脚?只有远去的岁月和归来的风雨,才是忠实的陪伴和贴心的慰藉。
“快看!凹槽。”顺着石板巷道的蜿蜒伸展,一道道深深浅浅的车碾印痕依稀可辨。遥想当年,穿行在宽不足三尺陋巷内的车夫走卒们,头戴斗笠身披蓑衣脚蹬布鞋,在手撑油纸雨伞掌柜的引领下,躬腰推车前行的艰难负重,铸铁轱辘与坚硬石板咬合磨砺时,发出声声尖厉呜鸣……
岁月留给老街的物是人却非,历史烙下的沧桑教人不禁感慨万千。
始建于清同治、光绪年间,平面呈“凹”字形两进四合院布局的“同德源茶庄”,青砖青瓦、素灰抹面,占地面积1800平方米拥店铺、作坊、住宅于一体的湘北建筑风格,至今保存完好,列湖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聂市古街)重要旅游打卡点。
庄园空地上堆满了各式明清时期的老物件,有清洗整理的,有拆散分列的,有囫囵堆放的,概由已故聂市籍岳阳民俗文化专家何培金搜集收藏于此。岁月远逝,历史印痕,斯人垂范,光争日月。
漫步悠悠聂河长堤,远水天际,波光盈盈,不见风帆桅影,但寻故土风情入画来。
展陈张贴在红砖围墙上的巨幅长轴画,让记忆的目光和徜徉的脚步瞬间轮回到明清风中。
由本土画家何卫华先生历时一年多创作的长572cm,宽34.5cm,有各类古建筑426栋,人物1066人,茶庄、茶行、茶肆以及21座码头、79条运茶船的《聂市全景图》,活灵了南自鄢家桥起,北至王爷庙,长约4公里,分成两列,如两条巨龙蛰伏在河畔,又似两条巨舟停靠在日夜潺潺不息的聂市河西侧的“湘北茶叶重镇”商贸繁荣景象;活现了中俄万里茶道、茶马古道南方起点,素有“砖茶换来的小汉口”的聂市老街古形旧貌、风情万种……
俯拾生活的故事遗漏,传承经典的历史遗存,告慰曾经的时代遗忘。这就是现实再现版的《清明上河图》。
春风荡漾,老街新绿。
行走湘北大地,看非物质历史文化遗产,听非遗传承佳话故事,话时光故地风土深情,谱乡村振兴文旅新曲。
切切,真真!

责编:王相辉
一审:张颖琳
二审:徐典波
三审:姜鸿丽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