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07 17:29:08

推荐理由
《周易》,被称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它深刻地塑造了中华文明的方方面面,是中华文化的源头活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讲话中引用《周易》名句,足见对这一经典的重视与熟稔。然而,《周易》原书文字古奥、晦涩难懂,而南怀瑾先生的这本《易经杂说》以深入浅出的方式阐释《易经》的智慧,语言直白、通俗易懂的同时兼具趣味性,十分适宜激发初学者兴趣、帮助入门,恰似一把金钥匙,为我们开启这座蕴藏千年智慧的宝库大门。
主要内容
《易经杂说》书名中的 “杂说”,源于南怀瑾先生随性而讲,后经整理成书的过程。其内容大抵可分为三类。
一是基础知识的概念普及。书的前半部分,系统全面地介绍了《易经》的基础知识,包括阴阳爻、五行、八卦、六十四卦、天干地支的构成原理等。南怀瑾先生提倡以“洁静清微”的心境、“玩索有所得”的方法来研读《易经》,用质朴平实的语言阐释了《易经》“三易”(变易、简易、不易)这一核心哲学原则,以及理、象、数三大核心概念。同时,结合特定的历史背景与深厚的传统文化,精心梳理了五行、天干地支、河图洛书的关联体系,构建了理解《易经》的理论框架,即使是初学者也能快速入门。
二是部分卦象的解读剖析。书的后半部分,依照卦序着重对六十四卦进行解析,其中对“乾卦”的阐释尤为详尽,涵盖卦名、卦辞、爻辞以及《彖辞》《象辞》《文言》等传统注疏内容。通过对“潜龙勿用”“飞龙在天”等经典爻辞的深入解读,深刻揭示了乾卦中蕴含的进取与自省之道,并将其巧妙地延伸至人生哲学等诸多领域。此外,坤卦、屯卦、蒙卦等其他卦象也逐一得到探讨,着重强调卦象变化与事物发展规律之间的紧密对应关系,生动地展现了《周易》中古老而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引导读者从卦象的变化中洞察世间万物的发展态势。
三是易经智慧的现实启迪。本书通过穿插大量小故事,深入探讨了《易经》的哲学内核(如“变易”与“时位”观念),还通过具体卦例与现实案例比较,全方位展现了其在哲学、历史、人生等多个领域的多维价值。南怀瑾先生鲜明地批判了“江湖术士”式对《易经》的错误解读,主张以《易经》的智慧指导现实生活,教导人们如何在变化中把握机遇,在顺境和逆境中都能活得通透。例如,借助卦变的“错综复杂”来理解事物发展的复杂性,运用乾卦九二爻文言来阐述领导者应具备的条件与修养。这种“学以致用”的独特视角,让《易经》从高深莫测的古籍转变为兼具思辨性与实践性的实用思想工具。
心得体会
一要正确辨别芜与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智慧”。长期以来,《易经》常被误解为占卜玄学,蒙上了一层神秘而迷信的色彩。本书通过考据《周易》与《连山易》《归藏易》三种体系,揭示卦辞爻辞中蕴含的天文历法、地理方位、社会伦理等多元知识体系,深刻阐明了《易经》就是我们古人对自然规律与社会发展规律的一种高度的抽象概括与总结,破除了《易经》上的“迷信”的标签,还原了《易经》作为探索社会发展规律、指导人们社会生产生活实践的本质。这启示我们:要秉持理性思维,对待传统文化,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按照“一分为二”的辩证方法和“古为今用”的基本原则,对经典文本进行批判性继承与创造性阐释、解读。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让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发挥其积极作用,为我们社会实践提供有益借鉴。
二要正确把握时与位。《易经》中的“时”与“位”是两个极为重要的概念。“时”可分为对自然变化规律的总结和对社会活动的归纳两个大类,后者是前者的延伸。而“位”的含义更为丰富,大致可分为爻位之位和人之所立两个大类,即事物发展阶段的状况和自身所处的位置,又有“中位”、“正位”之分,“当位”不“当位”之别。书中举了两个有趣的例子来说明:一枚生锈且弯曲的铁钉,若能在合适的时候将其夹直并储放,待台风过境的时候便能发挥大作用,此为得其“时”;一个美玉的花瓶,若放置在厕所这样不恰当的地方,便无人赏识,此为不得其“位”。易经中的64卦和386爻可以看作一个不断流动和变化的时间和位置序列,孔子在《系辞》中提出“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夫大人者,与四时合其序”,强调君子应顺应变化,认识并掌握规律,以对待自然变化的态度来应对社会变化,依循规律行事。这启示我们:要善用辩证思维,准确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总体趋势和方向。增强自身的能动性和预见性,将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的事业之中,使自身发展与客观规律相契合,顺应时代要求,方能有所成就。
三要正确认识得与失。毛主席在《矛盾论》里指出:“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基本的法则。”《周易》通篇都以阴阳辩证的思维方法解释宇宙间所有事物既对立又统一的变化规律。“泰极否来”“剥复循环”等卦象演变也充分辨明这一道理。矛盾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可以相互转化,矛盾也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动力,得失亦然,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关联、动态转化的,所谓“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伏”。本书在解“未济卦”时也点明:“物不可穷也”,即万物的归宿不在于终极圆满而在生生不息,这也是“未济卦”(未完成)作为最后一卦的原因,变化永远停止不了。因而,对个人修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真正的“得”在于道德的提升和品行的完善,不执着一时一地的得失,追求内心的平和与“无咎”的境界,从而实现“乐天知命,故不忧”。这启示我们:要常怀豁达的心态,将道德作为根本得失,用矛盾发展的眼光看待得与失的必然性和相互转化性,坦然接受得失变化,以自强生生不息,以厚德驾驭外物,做到得之泰然、失之泰然,得之我幸、失之我命,与时俱进、随机应变。
我们要学会将《易经》的智慧融入现实生活,帮助我们更从容地面对人生的起落,更明智地做出选择,更坚定地修养自身,最终在充满变数的世界中,找到内心的定力与生命的平衡点,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坚定、更加从容。
(推荐人肖遥系桂东县委办公室干部)
来源:苏仙岭下读好书公众号
责编:赵倩倩
一审:梁可庭
二审:罗徽
三审:陈淦璋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