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风采|张林焱:归乡耕耘非遗路,履职织绘振兴图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7-07 16:38:45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通讯员 向欣 赵婷 杨旭东

张林焱,张家界市第八届政协委员、政协常委,第八届“创青春”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国赛银奖获得者——张家界市焱琳浩文艺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家界市政协乡村振兴(侨联界别)委员工作室召集人,张家界市知联会副会长,张家界市非遗促进会秘书长,湖南省归国留学生联合会会员。非遗助力乡村事迹曾被《新华社》、《人民文旅》、《人民三农》、《中央财经》等媒体专题报道,所投身乡村振兴公益事业的委员工作室曾获评张家界优秀政协委员工作室。

当大庸所村古城的飞檐榫卯引爆文旅热点,当伞家湾村的百年木楼群落惊艳八方来客,深藏武陵山千年的非遗密码正在解锁全球文化市场的流量入口。从美国留学折返土家吊脚楼的张林焱,以政协委员的履职足迹为经纬,在乡村振兴的版图上,让世界看见中国乡村振兴最动人的文化语法——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每一粒文化火种都能照亮一方水土的复兴之路。

从大洋彼岸到吊脚楼:海归派的文化觉醒

十年前,在美国研习国际文化的张林焱,面对你的文化背景是什么的追问陷入沉思。这位从武陵山脉走出的土家女儿,经常向国际友人推介家乡丰富多元的非遗文化,日复一日,她对非遗逐渐有了新的思考:如何让非遗活化传承,走向世界舞台?

或许正是因为那段留学经历,让我内心的文化DNA觉醒了。张林焱回忆道。回国后,她创办了焱林浩文澧沅文化创意发展工作室,深入张家界的城市与乡村,用文字和绘画留存非遗的珍贵记忆,致力于推动非遗保护传承发展。在第四届创青春湖南省青年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大赛文创组二等奖后,她成立了张家界焱琳浩文艺术有限公司,深耕非遗与文创等领域。

她带着"土家族"的文化密码重返故土,成为张家界市政协常委、乡村振兴(侨联界别)委员工作室召集人。在张家界的传统村落里,发现了沉睡的非遗宝库。这些散落山间的文化火种,让她触摸到了乡村振兴的密钥:当非遗遇见现代文旅,沉睡的文化资本将迸发惊人能量。

单打独斗到委员工作室:乡村振兴的"资源转化器"

政协不是清谈馆,履职必须沾泥土。非遗也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乡村振兴的活性细胞。为什么第一站选择了在大庸所村,张林焱道出了自己的想法。在张林焱看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家乡的宝贵财富,也是张家界吸引国际游客的重要资源,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一环。作为张家界市政协乡村振兴(侨联界别)委员工作室的召集人,张林焱寻觅到了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他们在大庸所村启动众创共建乡村振兴项目,得到了后坪街道政协委员工作室和当地民众的广泛认可和大力支持。在市区政协的指导下,张林焱经过深入调研,探索以文化赋能乡村,以政协力量汇智聚力,撬动大庸所村文旅经济。

通过动员各界力量,发起的大庸所村年货节、元宵灯会等活动深受市民们的喜爱,既助力非遗融入消费市场,也推动大庸所村产业振兴。这几年来,工作室整合大庸所村非遗文创艺术展览和非遗研学门类研发多达17项,挖掘复兴7项传统工艺的非遗美食,整理出600年历史的大庸所古城非遗发展史,形成了独特的大庸所村非遗文创小镇项目。

从大庸所样板到伞家湾创新:乡村振兴的AB面实践

如今的大庸所村,全村游客量从0增至10万人次,带动全村3000多村民走向非遗文旅致富之路。作为一名政协委员,这让张林焱看到了非遗对乡村振兴的促进作用,看到了众创共建的巨大潜力。

而在距离市城区60公里外的伞家湾古村,她面对的是更严峻的挑战:蜿蜒山路阻隔了产业进村,191栋吊脚楼成了散落大山深处的遗珠,张家界市唯一依天然水坝而建的伞家湾水碾榨油坊因年久失修变得破败不堪,传统木榨油非遗技艺或许将失传。在市政协的指导下,张林焱继续深入调研,探索城乡产业联合发展新路子,以政协力量汇智聚力,引龙头产业入村,力图撬动伞家湾古法榨油文旅产业经济。

只有绿色产业兴旺才能让这些有中国少数民族民居建筑活化石之称的,被世界自然遗产基金会总裁安迪先生誉为典型的生态民居建筑的土家吊脚楼群活下来,火起来。对于伞家湾的抢救行动,张林焱在一开始就有了自己的想法。她找到同是政协委员的张家界通华粮油有限责任公司的董事长唐明亮求助,邀请他一起发挥自身产业优势一同弘扬非遗文化,助力伞家湾非遗文旅产业振兴。在政协力量的推动下,今年3月,伞家湾村村集体与张家界市通华粮油有限责任公司、张家界市焱琳浩文艺术有限公司正式签约。由通华粮油公司流转村民土地200亩种植生态油菜花,重新恢复伞家湾非遗古法木榨油技艺,吊脚楼古建筑得到产业新生下的活态传承。

输血造血:非遗文化出海的政协方案

在乡村振兴(侨联界别)委员工作室的跨境资源池里,藏着非遗出海的密码。发挥自身文化优势和资源优势,用文化+产业+非遗振兴乡村,用走得出大山的特色非遗产品传承中华非遗之光。以集体经济+政协委员工作室+优秀非遗产业集群效应招商引资,汇智聚力。张林焱不断发挥广泛联系界别群众作用,提出《关于非遗与科技创新结合,助推张家界中医与康养旅游融合发展的提案》和《关于建立张家界非遗会客厅的提案》两份提案,从筑巢引凤到张家界非遗产业出海,她借助政协履职平台,以知识分子的学术思维构建传承体系,用企业家的市场嗅觉激活文化资本,让深山里的文化珍宝,成为国际文旅市场的硬通货。

为了让乡村非遗走向世界,从大庸所村到伞家湾村,从城市周边网红村到武陵山片区国家级非遗传统古村落,张林焱与城市方向逆向而行,越走离家越远。当被问及乡村振兴的终极目标时,这位会讲流利英语的土家女儿给出诗意答案:让每个村落都成为活态博物馆,让每项非遗都找到现代性表达,这是我作为政协委员想到的中国式乡村振兴的文化解法。

委员手记 | 张林焱:写在田埂上的家书

亲爱的:

此刻我正走在永定区大山深处伞家湾村的田埂上。跃入眼帘新流转的油菜地连成一片温柔的绿海,风过处,细浪低语,而我心中唯有平静与坚定。你曾不解地问我:既不图仕途,这般日夜劳碌,图个什么?这质问在风中回荡,如同今日脚下的泥土,真实而沉重。

是啊,当初刚当选政协委员时,我没有选择留在市城区,却将你与襁褓中的女儿一同拉进了大庸所村的深秋——租住的陋室连自来水都没有,却被我们当作了市政协乡村振兴(侨联界别)委员工作室的办公室。烂橘堆积如山的河沟散发着颓败气息,窄路蜿蜒,每一步都踏在乡亲们肉眼可见的艰难上。你问我为何执意如此?我说:非遗是根,我想用它为村民辟出一条生路。你信了,义无反顾随我扎进这片陌生的土地。

从此我们与村民并肩,在时光的河床里淘洗被掩埋六百年的珍宝:古井、城墙、碑刻、石桥……逐一重现天光。更唤醒大庸拼布绣、木刻版画等十七项沉睡的非遗技艺。那场倾注心血的自费元宵灯会犹在眼前——舞台亲手搭,节目亲执导,近三十万的投入与日夜的汗水,终于换来十万游客如潮水般涌入这寂寥山村的盛况。后坪的主路堵塞两小时,人们步行一小时仍执着涌来,灯火阑珊处,沉寂的村落第一次被喧嚣点亮。

一千多个日夜,橘子烂遍河沟的绝望之地,终蜕变成文旅振兴的网红村。户户通了自来水,家家修起化粪池,房前屋后焕然一新。当我们与村民的创业项目捧回创青春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乡村振兴组的奖杯,丰收的喜悦如蜜般流淌。还记得去年底,村里那位健忘的九旬老奶奶紧握我的手,含混却真挚地道谢时,你在旁打趣:村里没有一个人不知道你是政协委员,这下总该停了吧?村民的认可令我眼眶发热,但大庸所村已然新生,我的脚步岂能就此停滞?

当得知伞家湾村那传承六百年的水碾古法木榨油坊因财力维艰、技艺濒危,下一站便已了然于心。鼓起勇气告诉你时,你看着我晒黑的面庞与粗糙的双手,轻声道:手也糙了,人也老了,跑得还越来越远了。那话里裹着沉沉的心疼与无奈。从今年二月至今,市区到伞家湾往返百多公里的山路,我跑了上百趟,调研、筹划,思路在奔波中愈发清晰:以文化为魂,以产业为骨,汇集群之力,让深山的非遗走出重围,为村庄锻造一条生生不息的生存血脉。

终于,第一缕曙光刺破云层!同为政协委员的张家界市通华粮油有限公司董事长唐明亮响应了工作室的产业发展规划,通华粮油公司率先流转了二百亩土地种植生态油菜。古法木榨油坊在机器的轰鸣沉寂多年后,将重新响起那浑厚悠远的撞击声——土榨菜籽油的金黄,即将映亮非遗技艺的重生。村民们的油菜籽有了出路,土地流转多一份保障,古法技艺又能换来收入,希望如新绿在每个人脸上舒展。

工作室与村支两委联姻,促成传统邂逅国际,非遗点亮乡村活动落地,并引进国际著名艺术企业NOVAK国际版画公司跨国合作项目落地签约。尘封的非遗村镇,正推开世界之门。

亲爱的,我虽然不能穿着你喜爱的高跟鞋光鲜赴宴,但你看这阡陌纵横、远山含黛,风中泥土与菜花的芬芳沁入心脾。当非遗化作开山的斧凿,为挚爱的乡土劈出一条路来,这份辛劳便自有回甘,我甘之如饴。

此刻极目远眺,心中那个愿景愈发清晰——愿我们乡村振兴(侨联界别)委员工作室的村级工作站点如星辰遍布全市村落。你说,以这田埂为纸、心血为墨,我们能否写就一篇篇山乡巨变的动人传奇?

林焱 于伞家湾的晨风里

责编:高甜甜

一审:高甜甜

二审:田育才

三审:宁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