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墙”or“筑墙”? 大学校园如何平衡开放与管理

沈可心   湖南日报   2025-07-07 10:58:19

湖南日报全媒体见习记者 沈可心 通讯员 张煜雯 丁晓乐

大学校门,开还是不开?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学生遭校外人员殴打的事件,再次将校园开放问题推至风口浪尖,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从教育部“应积极向社会开放校园”的明确要求,到市民“入校难”的抱怨,再到校内师生对安全与秩序的担忧,高校的校门开合之间,牵动着多方神经,更考验着管理智慧。高校校园究竟该不该向公众开放?又该如何开放?记者就此展开了采访。

敞开校门:让高校与城市融合

“大学校园没有围墙会更有开放的气息。”来自湖南大学的学生丁晓乐向记者表示,她所在的学校比邻街道,没有明确的校区范围。丁晓乐认为“全开式”的校门设计让校园与城市融为一体,既促进了自己与社会的接触,个人出行也更加便捷。

湖南科技大学大一学生刘欣宇向记者分享,自己学校每年3月会举办独具特色的樱花音乐节,吸引了众多湘潭本地市民参与,“这不就是最好的招生简章吗?”

和刘欣宇的想法一样,湖南农业大学通识教育中心主任史晓雷认为开放对学校是很好的展示窗口。“我们学校现在开设了思源馆、标本馆等多个参观区域,人人都能来,预约进入,开放平台本身即宣传,无需额外的海报。高考完家长带孩子来参观,也是一种硬条件硬实力的展现。”他指出,未来学校计划在确保管理的同时,进一步推广校园文化。

记者调查发现,长沙市大部分公办高校实行开放式校园管理模式,除了图书馆、办公楼、学生宿舍等部分核心区域外,其余大部分区域均向公众开放,可通过直接进入或扫码预约的方式入校。

存在隐患:对师生学习生活造成干扰

大学作为公共资源,向社会开放旨在实现资源共享,但作为学生密集场所,开放时也难免存在安全风险隐患。

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的唐晓敏,就曾因学校不设限的管理模式而遇到麻烦。“我打饭的时候把手机放在桌上,才离开5分钟就被偷,查监控发现对方在食堂转悠了好几圈找机会下手,一看就是职业小偷,后续根本找不到人。”她回忆,此前曾发生外来人员伪装混入女生宿舍的事件,虽未造成严重损失,但也令她心有余悸。不仅是外来人员问题,唐晓敏还提到,在前往上课的路上,由于地处开放道路,交通秩序较为混乱,“骑小电驴时必须格外小心。”

除了对校内秩序和安全的忧虑,不少师生还担心开放校园会对教学和生活环境造成干扰。史晓雷向记者透露,湖南农业大学虽允许公众入校参观,但严格管控私家车辆通行,以确保校内道路的安全与畅通。然而,他也指出,在工作日的上课时段,若团体访客数量过多,校内噪声及人流的激增,可能会对教学秩序造成不利影响。

开放≠无序,找到平衡点是关键

面对潜在风险,如何构建更为完善有序的出入管理体系,已成为当前高校在开放与管理之间亟需寻求的平衡点。

湖南科技大学保卫处老师元曲向记者介绍,该校先后出台了相关管理办法,并率先在全国高校中实施非机动车区间测速,以确保人员和车辆的安全流动。此外,学校采取了行政、教学错峰上下班和高峰时段禁止校外车辆入校等措施,有效缓解了交通压力。

在人员管理方面,学校已构建常住人口人脸信息库,并实施实名认证管理制度。校外人士通过刷脸即可完成备案,“正常活动不会受到影响,然而一旦发生违法行为,系统将能迅速进行追踪。”他总结道。

另一方面,湖南大学则对外来人员采用智能分区管理。在采访过程中,丁晓乐提到,虽然校园向公众开放,但教学区、图书馆、操场均需刷卡进入,体育馆也需本校师生陪同方可入内。这种分区管理方式既能确保重点区域正常的教学科研秩序,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公众参观校园的需求。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理论研究所学者李阳指出:“大学校园开放绝非简单的‘拆墙’,而是一个需要精细设计的治理课题。”

实现更高质量、可持续的校园开放,不仅是对高校管理者的挑战,同时也需要公众尊重校园秩序、遵守校园规定,共同维护校园的和谐与安全。唯有社会各界齐心协力,才能找到开放与管理的最佳平衡点。

责编:刘镇东

一审:余蓉

二审:黄京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