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才 2025-07-07 12:52:25
文|李云才
乡村艺术这个词,听起来似乎很遥远又近在眼前。根据考证,乡村艺术兴于明,传于清,盛于20世纪50年代。现代意义上的农民画作为民间艺术形式因民而兴、因民而盛、因民而广。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浪涛声中,于2008年诞生了号称“中国民间文化(书画)艺术之乡”的走马街镇。友人告知,该镇有书画一条街,有著名画家王憨山故居,云云。
笔者曾随全国政协考察团去东北考察被授予“中国农民画之乡”称号的东丰县,东丰县人创作的《幸福的晚年》《摇篮曲》等独具一格,撼人心扉,给人“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的精神洗涤。这种“高端大气上档次”艺术,给人震撼,也引发了我对乡村艺术的更大兴趣。
乡村文化振兴离不开乡村艺术。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农业国,文化博大精深。史载江苏吴江地区的农民画可追溯至明代“糖丞相”街头艺术,这种以农业生活为主题的绘画形式在清代达到兴盛,已有数百年历史。
现代农民画的兴起我认为具有群众性。20世纪50年代,中国政府推动群众美术运动,诸多地区形成了以农民为主体的创作群体,内容多反映农村生活和民俗文化,风格质朴夸张,内涵丰富多彩。
出身湘潭、后去北平成为京派风格代表人物的齐白石,是一位走街串巷、摸百蔬千瓜,木匠农活亦精的中国书画大师。那些虾鱼百虫、鸡鸭瓜果,前一秒还在田野,后几秒就通过他的妙笔“跳跃”到了宣纸上,它们在田野中是活的,在宣纸上同样是栩栩如生,形神兼备。齐白石创作的这些乡村中常见的动物、蔬果,更是乡村生活、乡村艺术的具象化、神韵精髓的灵魂表达。
与齐白石老家相隔仅数十公里的走马街,是王憨山先生的家乡,王憨山生于斯、长于斯。走马街,在历史上虽有乾隆皇帝沉迷于此而“走马”的美丽传说,但它确是乡村艺术之美的典范,也是俗称“憨伯”(王憨山先生的乡名)的画艺之美的原始素材。
国礼艺术大师、人民大会堂首席书法家马君声先生,对乡村艺术有着浓郁的情怀和深深的眷恋。2025年7月1日,我们相约顶着酷暑去走马街做了实地考察。为了深入,更为了留出宽裕的时间,我们事先不与任何人联系,对走马街王憨山故居进行“私访”。
当车快要驶入“王憨山故居”大门口时,我忽见一老太太正往大门口走去,定睛一看,正是“憨伯”的夫人谢继韫女士。巧了,正所谓“上苍(帝)吃瓜,要啥来啥”! 这可不是“丁氏穿井得一人”,更非“设计”中的“偶遇”。谢女士自三十多年前建设了王憨山先生画馆以后就常居县城,来该故居已是小概率事件了。谢女士已93岁高龄,但头脑清晰、记忆超群,她当起了“一线原生态”导游,仔细介绍了“憨伯”扎根乡土奋斗的点点滴滴。她详细介绍了王憨山艺术探索的乡土情怀、跃然于纸上的“生龙活虎”、奔腾跳跃的“鱼虾进化”。“憨伯”的艺术生涯与其说是一部国画艺术的探索史,倒不如说是一部农耕文明的乡村艺术创新史。“憨伯”用毕生的精力探索“鱼为奔波始化龙”的乡村艺术,创造和开辟了乡村“文人国画艺术的新天地”。
谢女士在《王憨山名人名言画集》手抄本中,记述了“憨伯”的艺术奋斗史以及社会评价、过往。昔日之细微,犹如滴水映太阳——广州美院的李正天教授评价: 放在世界文明史上来看,王老的画汲取了中国文人画传统、质朴、清新、刚健的一面。这些特点,既是现代人们所希望的,也是中国当前太需要的一种创世纪的精神。王教授并为此赋诗:芍药牡丹竞争红,何似寒梅斗雪风。满园春色君莫羡,万花深处挺青松(1961年作)。当时正处三年困难时期,乡村艺术尚在峥嵘岁月中艰难求生。
书画同源。与马君声先生聊起他的书法创新时,他常说:“我的书法来源于七分读书,三分写字”。马君声的这一书法创作体会,反映了马氏书法形神兼备的思想源泉。马氏书法,体现了中国文字博大精深的造字艺术与字形艺术的不断演进灵魂。马君声的书法创作成功之道,与“憨伯”的书画精髓“六分读书,二分写字,二分作画”有异曲同工之妙,体现了沉静沃野、匠龙雕心的艺术追求。
考察中,有一位当地在澳科大读书的淳淳同学闻讯赶来。喜欢艺术、追求艺术纯粹的她,似乎看到了乡村艺术的“殿堂”——乡村艺术才是乡愁、乡音、乡土情怀、人类来时的路、人类走向宇宙的起点、立足点、闪光点、思想源点。她无意中说到,那天还正是她父母的结婚纪念日。如此凑巧,多喜合一,这是“量子科学”大放异彩,还是乡村艺术生生不息的伟大之处?
乡村艺术,它如夏日般炙热,如山涧瀑布习风般清爽,如乾隆“私访”般沉迷,让人沉醉,让人静美,让人仰望星空!
乡村艺术,惊现艺术的温度与灵犀!
责编:刘涛
一审:刘涛
二审:曹辉
三审:杨又华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