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评|左琦:寻找从历史照亮未来的光——谢宗玉《千年弦歌》简评

  湖南文联   2025-07-07 09:10:47

 《千年弦歌》/谢宗玉 著/岳麓书社/2025年4月

寻找从历史照亮未来的光——谢宗玉《千年弦歌》简评

文|左琦

潮汐退与涨,月冷风和霜。夜雨狂想,野花微香。麓山巍巍,数千年屹立于此,时代在变,它自岿然。

二十年前,我毕业于岳麓山脚下的湖南师范大学。高校求学的四年里,我不知多少次登顶岳麓山,俯瞰星城楼宇桥梁,湘江像绿玉带一样平静。层层树叶被山风吹动,掀起绿色的浪。但我从未深究,古韵悠然的青山,群星璀璨的岳麓书院,究竟有多少秘密可挖掘,有多少古迹可细观,有多少先贤的论述、著作、思想能给予我触及灵魂的洗礼与浸润。直至读到谢宗玉新作《千年弦歌》,我才恍然明了,过往岁月的那些步履,只是踏足麓山浅表而已,并未深入探求内里,追寻根脉,至于岳麓文化对历史的积极作用,更是知之甚少。相信涵括我在内的广大普通读者,对于此书的认知,大体可定位为——一座书院的兴衰史、湖湘儿女在岁月长河中沉淀的精神密码、麓山湘水弦歌不辍的思索指引。

本书系《致敬岳麓山三部曲》之一,与《万年青翠》《百年群英》互为呼应,同气连枝。想必本书在诞生之初,酝酿它的人一定有这样的意识:一个地方的发展,尤其是文化事业繁荣和文旅产业发展,离不开对历史的深入挖掘与科学利用,离不开文化的深情滋养与深度赋能。谢宗玉深谙这一点,依凭一贯的治学精神与严谨作风,或探寻重要地理渊源,或记述重大历史事件,或钩沉重要历史人物,或揭秘重要历史文物,体现了作者对历史文化的精准把握与驾轻就熟的写作功力。

作为一部岳麓文化专著,它揭开了世人心中诸多谜题:岳麓山上的碑、亭、台、泉、塔,暗藏哪些隐秘的故事?历朝历代留下的诗文,该如何解读?那些行经麓山的文人骚客,产生了怎样的旅思?儒释道各自对岳麓文化的影响,究竟有多少?哪种派别,更能经得起历史更迭的选择?朱张会讲闪耀潭州,精彩场面已无法复现,二人观点究竟有哪些碰撞?近现代以来,湖湘大地上涌现的风云人物,是如何纵横捭阖、在狂澜中勇立潮头的?

一、登高:文化根系的触摸

此作辑二“人物风骨”,罗列了陶侃、杜甫、韩愈、柳宗元、刘长卿、元稹、岳飞、辛弃疾、文天祥、王夫之、罗典、欧阳厚均、曾国藩等人的湖湘行动轨迹。《杜甫:四时麓山疾采薇》这一节,以“麓山采药”为切口,在草木药香与诗心佛意的交织中,展现了诗圣不为人知的一段人生历程。作者在史料缝隙中打捞起杜甫作为“普通人”的生存轨迹,让那个被宏大叙事遮蔽的生命个体,在岳麓山的烟霞草木间重新获得了血肉与温度;《王夫之:六经责我开生面》这一节,作者以两副楹联为钥匙,打开王夫之的精神世界,读者看到的不仅是一位思想家的生命图谱,更是一部以个体抗争映照时代巨变的思想史。作者以“六经责我开生面”的文化使命感为经,以“七尺从天乞活埋”的生存困境为纬,在考据与叙事的交织中,完成了对船山先生三重生命维度的深刻解构。

二、冥想:语言范式的革新

一部地域文化专著的撰写往往需要跨学科的知识体系支撑,不同学科从各自视角为地域文化的研究提供理论框架和分析方法。通览全书,牵涉到的学科门类众多,包含政治学、教育学、历史学、地理学、社会学、人类学、语言学与文学、考古学、艺术学、经济学、宗教学、哲学与思想史。

以《麓山佛道儒:莫道君行早》为例,当中谈到长沙建城史(两千五百年)、历代行政建制(春秋战国属楚、秦置长沙郡、汉置长沙国等)、佛教入湘时间(西晋泰始四年,268年)、岳麓书院创建(976年)、道教道观修建(南朝道士邓郁之、明朝云麓宫)等历史事件。文献记载如《水经注》《南岳记》《高僧传》《麓山寺碑》等,所涉学科门类包括历史学、地理学、社会学、考古学、宗教学等,不一而足。

值得关注的是作者独特的语言形式。正如作者所说:“岳麓山本就是一座八面来风、人群熙攘的山冈,在新的时代,必须有新视角新思维、新概念,为游客提供新的精神力量,才能永葆青春,永葆魅力。”写一部麓山文化专著的意义,不在于为自己的写作生涯留名,也不仅仅是地方政府宣传的工作需要,而是通过追溯“我们从哪里来”的文化根脉,探索“我们向何处去”的未来路径。

“实事求是”,最早见于《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修学好古,实事求是”,是说刘德喜欢在古籍中寻找真相。

阮元是清代考据学派的集大成者,他系统地阐发了他们这个学派“实事求是”思想。

宾步程眼中的“实事求是”,更多的是“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意思。

1925年至1927年,毛泽东撰写《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意味着他已将“实事求是”思想当作了自己改造旧中国的行动指南。

以《岳麓书院,那束从历史照亮未来的光》为例,作者深入挖掘了岳麓书院“实事求是”的文化解码与时代价值。从治学理念到精神坐标的千年演进,从书院训条到时代精神的嬗变,从学术原则到社会治理的价值锚点,从地域标识到国家精神的象征转化,作者的语言如同湘楚大地的山水镜像,既有岳麓山岩石般的坚硬质感,又有湘江流水般的柔韧弹性,这或许正是语言作为文化载体的终极魅力:让逝去的文明在词语的湘江中,永远生长着岳麓般的精神新绿。

三、抚今追昔:在文化长河中习得“岳麓智慧”

地域文化著作作为记录特定区域历史、习俗、精神特质的文献载体,其蕴含的历史陈述与文化追怀绝非对过去的简单复刻,而是在时空维度中构建起连接传统与现代的精神桥梁。

书中对王夫之“知行合一”思想、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理念的历史陈述,构成湖湘文化“务实创新”的精神基底。在当代社会发展中,这种精神转化为长沙工程机械产业“自主研发”的突破、岳麓山国家大学科技城“产学研结合”的模式创新,使历史精神成为驱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文化资本。

书中记载的岳麓书院学子“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家国担当,为当代社会价值观建设提供了精神资源。长沙近年来推动的“岳麓山红色文化研学”项目,让历史追怀中的忧乐精神成功转化为了现代公民意识培养的核心内容。

书中对岳麓书院“朱张会讲”典故的历史陈述,系统还原了宋明理学“经世致用”的教育内核。这种教育理念突破了时空限制,形成“千年学府”与现代教育的精神共振。

作者在写岳麓山的过程中,引用不少文人笔墨,其中一个高频词是不容忽视的,那便是“湘江”。岳麓山与湘江的关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山水相依的地理赋形与文化共生,是千年交响的不因时移世易而改变的特殊链接。文人舟楫、书院弦歌、城市灯火,都在波光中重叠为同一幅图景。岳麓山因湘江而获得灵动的气韵,湘江因岳麓山而拥有深厚的底蕴。当下,市民仍能在高楼林立中通过景观轴线,深情抚摸“山水洲城”的历史肌理,这种空间记忆的留存,强化了城市居民的文化归属感。

当我们在书中读到岳麓书院“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的楹联,看到古人笔下“岳麓层林尽染”的秋景,不仅是在回望过去,更是在激活一种能够回应当代问题的文化智慧。这种智慧让岳麓山不再是被时光封存的历史标本,而成为持续生长的文化生命体:它既为长沙启动“山水洲城”申报世界文化景观遗产工作提供了核心竞争力,也为未来社会发展储备了应对精神危机、文化冲突的地域解决方案。在历史与当下的对话中,岳麓山文化专著正推动着一场从文本到实践的文化觉醒,让千年麓山的文脉在现代性语境中焕发新的生命力。

作者在《跋》中娓娓讲述:“我已经记不清,来岳麓山多少回了。晨午夕夜,一天的每一个时辰;春夏秋冬,一年的每一段季节;阴阳雨雪,气候的每一种变化;温热凉寒,身体的每一寸感知;爱恨愁怨,心灵的每一种情绪,我都在这里经历过,体验过。我以为已将全部的自己,都给了岳麓山,也以为岳麓山的全部,都装在了心中。”不难想象,作者大处着眼,小处着墨,宏观谋篇,微观落笔,以时为经,串珠成链,精耕细作,操翰成章。字里行间,看得出他对麓山的一往情深。这期间经历了多少不寐的冥思和求索,又有多少与古人神交的场景在作者脑海里反复涌现。我仿佛看见,他于青灯黄卷中满怀激情,一气呵成。读罢,我竟有一种重登岳麓山、再游橘洲头的冲动。

作为同乡人,我一边捧读,一边感慨,一为此书彰显出的历史厚重、人文荟萃的鲜明特点,二为此书背后的“成如容易却艰辛”。心中除却叹服,别无其他。

 
 

责编:周听听

一审:周听听

二审:蒋茜

三审:周韬

来源:湖南文联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