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评|王丽君:红色基因的新时代书写——评盘树高长篇小说《探路》

  湖南文联   2025-07-07 09:10:10

图片

红色基因的新时代书写——评盘树高长篇小说《探路》

文|王丽君

盘树高的人生一直都在“探路”。也是因为“探路”的精神,在工作上,他成为一名优秀的检察官;在艺术上,他成为永州篆刻界的“七刀”之一。如今,他创作的红色革命历史长篇小说《探路》,依然吸引着人们的眼球。该书以红军西征探路的壮烈历史,完成了一次对革命精神的深度挖掘与艺术重构。小说以宏阔的视野、细腻的笔触和饱满的情感,展现了革命历史的波澜壮阔,更以独特的叙事策略、军事智慧和人文情怀,彰显了作品的思想深度与艺术水准。

作者在小说中构建起精密的叙事体系。以1934年红军尖刀三连为中央红军战略转移探路为主要线索,形成“探路”主题的多重意蕴——既是红军为革命前途探路的壮举,也是作家为传承红色基因探路的使命。“红色文化研究”与历史中的“红色基因实践”紧密勾连,形成时空呼应,构建起跨越时空的精神传承闭环。

小说对战争细节的编织很精妙。以“立体爆炸”为例,从老班长牺牲前传授主人公郭忠诚投弹技巧,到郭忠诚反复训练战士掌握“空爆”技术,再到战场上多次以此扭转战局,这一军事智慧贯穿全书,成为推动情节发展的核心动力。书中更通过“王阿狗”这一混入红军队伍的敌特攻队员的潜伏与暴露,埋下层层伏笔。如第五章“训令”中,王阿狗在训练中刻意藏实力,第六章“扩红”时对军事技能的“无师自通”,最终在第十三章“奸细”中揭露其敌特身份,形成严密的逻辑链条,凸显作者谋篇布局的缜密。这种叙事策略犹如围棋博弈,每个落子都在百步之外掀起风暴,让革命历史的必然性与偶然性在这样的叙事中迸发火花。

除此之外,书中对敌我双方的刻画堪称一绝,将情报战的惊心动魄推向文学新高度。敌特攻队长王金山安插内奸吴醉(化名王阿狗)的情节,可以说是情报战的经典案例。王金山利用吴醉的底层身份和心理弱点,通过“庐山特训”将其塑造成“完美红军战士”,又以“得月楼”的美色诱惑巩固控制。而红军方面,周心志从小豆子发现的“树痕暗号”中嗅到危机,凭借猎人直觉展开反侦察,最终在“绳子”一章中识破敌军标记系统。这种“谋攻”与“反谋攻”的较量,将军事博弈提升至心理战层面。对“军心”往深度的开掘,让战争叙事突破表层惨烈,直抵精神层面的战略高地。

在史料活化方面,盘树高展现出独特的艺术自觉。作为一部革命历史小说,《探路》并未陷入宏大叙事的窠臼,而是以鲜活的人物命运承载历史重量。小豆子的成长轨迹极具代表性:从询问“同志是什么东西”的懵懂少年,到夜行军时“用绳子绑着自己不掉队”的坚韧战士,最终在“枪王”周心志的教导下成为神枪手,这一过程浓缩了红色基因的代际传承。而苏小兰与郭忠诚的战地爱情,既有“树下惜别”的柔情,又有“扩红支前”的坚毅,将个人情感升华为革命信仰的注脚。

小说对历史真实的艺术化处理彰显了史鉴价值,其书写超越了对战场表面的描摹,深入剖析了战争背后的军事哲学与人心博弈,将历史事件转化为直击人心的文学意象。面对第五次反围剿的被动局面,小说通过尖刀三连的困境揭示了“堡垒对堡垒”战术的致命缺陷:在蒋家岭阻击战中,郭忠诚目睹战士以血肉之躯对抗敌军飞机坦克,悲愤道:“这种打法就是螳臂当车!”这一批判不仅是对错误军事路线的反思,更暗含对“游击战术”的呼应。而当部队西征后,郭忠诚因地制宜提出“加固战壕、挖横向掩体”的防御改良方案,以及夜行军时“用绑带串联战士防掉队”的细节,展现了红军在逆境中灵活求存的军事智慧。使革命精神与湖湘文脉较好地完成融合,赋予红色叙事深厚的文化底蕴。让传统文化基因与革命精神完成血脉交融。这种将个人情感史嵌入革命宏大叙事的笔法,让历史不再是冰冷的铅字,而是可触摸的温度。

《探路》是成功的。它既是“历史之书”,以文学重构了红军西征的壮阔史诗;又是“精神之书”,通过尖刀三连的浴血奋战诠释了“听党指挥、绝对忠诚”的革命信仰;更是“传承之书”,检察官盘树高用创作历程,回答了新时代如何讲好红色故事的时代命题,让历史与当下完成精神共振。

 


责编:周听听

一审:周听听

二审:蒋茜

三审:周韬

来源:湖南文联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