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评|何世华:乱世中的家国绝唱与人性交响——评网络小说《定风波1934》

  湖南文联   2025-07-07 09:09:41

图片

乱世中的家国绝唱与人性交响——评网络小说《定风波1934》

文|何世华

当抗日题材网络小说在虚拟与现实的边界不断探索,各自以独特的叙事和视角,试图还原那段波澜壮阔又充满血泪的历史时,来自湖南永州的退役老兵水边梳子,以半生戎马的积淀与故乡抗战记忆的深厚积累,为这个题材注入了滚烫的生命力。

永州作为豫湘桂战役的重要节点,留存着龙王庙阻击战、零陵守卫战等诸多可歌可泣的历史,而水边梳子在部队中淬炼出的军事素养与对人性的深刻洞察,都成为其创作的珍贵素材。带着这份积淀,他将笔触转向岭南大地,以独特视角创作出《定风波1934》,这部以1934年为时间坐标的乱世史诗,自上线起点中文网以来,不仅凭借独特的叙事风格吸引了众多读者的目光,更是成功入选2025年中国作家协会网络文学重点作品扶持项目,用别具一格的乱世史诗复合性,为读者带来了一场震撼心灵的阅读体验。

该作品摒弃了让主角带着现代记忆大杀四方的常见套路,也没有用夸张的战斗场面堆砌爽感,而是将一个纨绔子弟唐维桢,无情地抛入灭门惨案与民族危亡的双重漩涡之中,在“汉奸”骂名的阴霾下,开启了一场震撼人心的精神蜕变之旅。

突破传统的家国同构叙事

传统的抗日题材网络小说,在处理家族与国家命运的关系时,往往存在两种倾向。一种是侧重于宏大的国家叙事,将个人与家族淹没在民族解放的洪流之中,家族的故事只是作为时代背景的点缀,缺乏对家族内部情感与矛盾的深入挖掘;另一种则过于聚焦个人复仇,虽有家国情怀的影子,但更多是将其作为复仇的宏大背景,未能真正将家族命运与民族存亡紧密融合。

《定风波1934》则另辟蹊径,巧妙地将家族血仇与民族存亡熔铸为命运共同体。故事起始于番禺唐宅的一夜覆灭,纨绔少爷唐维桢瞬间从云端跌落,沦为孤苦伶仃的孤儿。亲舅舅的狼子野心,假意收留实则觊觎唐宅财产,欲将唐维桢除之而后快;洪门大佬的虚情假意,表面扶持,实则暗藏操纵的黑手。唐维桢在这重重阴谋与背叛的泥沼中艰难求生,家仇的火焰在其心中熊熊燃烧。

随着日寇铁蹄无情地踏入岭南大地,山河破碎,生灵涂炭。唐维桢敏锐地察觉到,此时的国恨已远远超越家仇,成为更为沉重、亟待解决的使命。他毅然决然地披上“汉奸”的外衣,周旋于各方势力之间,在黑暗中为民族的解放事业默默耕耘。这种将家族命运与国家命运融为一体的叙事方式,使小说跳出了传统复仇题材的狭隘局限,构建起更为宏大、深远的家国命运共同体。读者在跟随唐维桢的脚步历经磨难时,不仅能深刻感受到他对家族血仇的切齿痛恨,更能强烈体悟到他在民族大义面前的坚定抉择与无私奉献。

相较其他抗日小说,《定风波1934》在人物成长弧光上更为复杂和真实。比如在一些传统抗战小说中,主角往往因一次重大事件,瞬间从懵懂无知转变为坚定的抗日英雄,中间的过渡略显生硬。而唐维桢的转变是渐进的,从最初为家族复仇的单纯动机,到在江湖与抗战的复杂局势中,逐渐认识到民族大义的重要性,其心理变化细腻且真实,让读者能够感同身受。

填补空白的江湖抗战视角

江湖,在大众认知中,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与传奇故事的世界。在抗日题材的主流叙事中,江湖元素往往被边缘化,未能得到充分展现。多数抗战小说聚焦于正规军的战斗、谍战等情节,江湖势力最多只是作为辅助性的存在,没有深入挖掘其独特的抗战方式与价值。《定风波1934》大胆创新,将洪门势力等江湖元素引入抗日叙事,为读者揭开了一段鲜为人知的特殊抗战战线。

唐维桢在乱世中加入洪门,从此踏入这个充满刀光剑影与江湖规矩的世界。从初入洪门时面对各种仪式与考验的懵懂青涩,到逐渐熟悉并运用洪门的势力与资源为抗日事业助力,这一过程充满了曲折与挑战。洪门内部的复杂人际关系、严格帮规以及独特的行事风格,都在小说中得到细致入微的刻画。同时,小说还深入挖掘了江湖中的黑色产业运作等内容,进一步揭示了特殊抗战战线的复杂性与残酷性。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江湖势力不再仅仅是游离于正统社会之外的边缘力量,而是在民族危亡之际,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投身抗战,成为抗日洪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与部分抗日小说相比,《定风波1934》对江湖抗战的描写更具深度与广度。在一些涉及江湖元素的抗战小说中,江湖势力参与抗战往往只是简单地提供情报或进行一些小规模的破坏活动,描写较为表面。而在《定风波1934》中,洪门势力不仅在物资供应、情报传递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还深入到与日军的正面交锋、与其他势力的利益博弈之中,全方位地展现了江湖抗战的复杂性与多面性。

磨难中绽放的人性光辉

抗日题材网络小说中的人物塑造,有的走向脸谱化——正面人物完美无瑕,反派则穷凶极恶;有的则是主角过于依赖金手指,成长过程缺乏真实的磨砺。《定风波1934》在人物塑造上却独树一帜,呈现出复杂而真实的人性。

唐维桢的成长蜕变堪称小说的一大亮点。起初,他是养尊处优的纨绔子弟,生活无忧无虑,对家族生意和社会局势懵懂无知。然而,突如其来的灭门惨案如晴天霹雳,将他的生活彻底击碎。在复仇的道路上,他历经无数艰难险阻,不仅要应对来自亲人和敌人的明枪暗箭,还要在复杂多变的江湖与抗日局势中找准自己的方向。在这个过程中,他从一个冲动易怒、只知凭借一腔热血行事的少年,逐渐成长为一个心思缜密、忍辱负重的抗日义士。每一次的挫折与磨难,都如凤凰涅槃,让他的意志更加坚定,让他的人性更加熠熠生辉。

小乞丐朱七与唐维桢之间的生死情义,同样令人动容。朱七出身卑微,在乱世中艰难求生,但他拥有一颗赤诚之心。自与唐维桢相遇后,便以命相护,不离不弃。他们在血与火的淬炼中,结下了深厚的兄弟情谊。无论是面对洪门内部的纷争,还是共同抗击日寇的战斗,朱七始终坚定地站在唐维桢身边,成为他最坚实的后盾。这个连手指划破都会喊疼的少年,在被日本人逮捕后,只因怕疼,怕受不了折磨而出卖自己的兄弟,选择了自尽于狱中。“死,也要死得比跪着开口硬气”——这个在乱世中连名字都模糊的小乞丐,用自戕的方式完成了比任何硬汉都悲壮的抗争,让屈辱的死亡开出尊严的花。

而小哑巴这一角色的背叛,更是给故事增添了一抹沉重的色彩。曾经的兄弟因性格偏激,将积压的戾气化作投靠敌寇的投名状。让唐维桢遭受了巨大的打击,但也促使他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人性的复杂与战争的残酷。

战争像架残酷的绞肉机,既能让朱七这样的尘埃迸发出钻石般的光芒,也能将小哑巴内心的阴鸷放大成吞噬良知的深渊。这些丰富多样的人物形象,相互交织,共同演绎出一段段感人至深的故事,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风云变幻的乱世之中,与书中人物一同感受着喜怒哀乐、悲欢离合。

《定风波1934》以其独特的乱世史诗复合性,在家国同构叙事与江湖抗战视角上独树一帜,通过精彩的人物塑造展现了人性在战火中的璀璨光芒。它不仅是一部抗日题材的网络小说,更是一部承载着历史记忆与民族精神的文学佳作。在众多抗日题材网络小说中,《定风波1934》凭借其创新的叙事与深刻的内涵脱颖而出,相信随着故事的继续推进,这部作品将带给读者更多的惊喜与感动,在网络文学的历史长河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让我们拭目以待,看唐维桢如何在这烽火乱世中继续谱写属于他的传奇篇章,为民族的解放事业奏响更为激昂的战歌。

责编:周听听

一审:周听听

二审:蒋茜

三审:周韬

来源:湖南文联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