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评|王梨:文脉永续,恰逢少年——《少年书院行》探访白鹿洞书院的文化密码

  湖南文联   2025-07-07 09:08:07

图片

文脉永续,恰逢少年——《少年书院行》探访白鹿洞书院的文化密码

文|王梨

在快餐文化盛行、传统文化面临现代性挑战的当下,湖南卫视与芒果TV联手打造的《少年书院行》带领观众走进古老的书院,探寻中华文脉的精神密码。6月23日播出的探访白鹿洞书院特辑,以少年视角切入,将千年书院文化与当代青春气息交织,不仅是一场视听盛宴,更是一次对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深刻探索。

白鹿洞书院,作为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首,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它始建于南唐升元年间,至南宋,朱熹重建书院,并亲自制定《白鹿洞书院揭示》,将儒家经典与道德规范融入教育体系,使其成为宋明理学传播的重要阵地。其承载的“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等哲学思想,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图片

节目开头,三位少年携手踏入白鹿洞书院时,不禁对其幽静典雅的环境发出赞叹。亭台楼阁、烟雨画廊、小桥流水,这正是中国古代文人“诗意栖居”理念的具象化呈现。书院内,山水相依,亭台楼阁错落有致,一草一木皆蕴含着文化寓意,营造出宁静致远的氛围,或许这就是“程朱理学”中对于修身养性的具象化呈现。在论述白鹿洞书院这一名字由来时,少年们对于“洞”的解析颇为到位,他们不仅指出“洞”源于此地独特的地形地貌,更将视野拓展至道教文化领域,将白鹿洞与《西游记》中孙悟空的“水帘洞”进行类比。在中国道教文化中,“洞”被视为连接天地、沟通仙凡的神秘空间,“洞天福地”是修道者追求的理想境界。这种对“洞”文化的深度挖掘,揭示了白鹿洞书院名称背后深厚的文化渊源,展现出古人择址建院时对“天人合一”的理学追求。这种解读方式,让古老的书院文化以更亲切、更鲜活的姿态走近年轻一代。不少网友受节目启发,纷纷分享自己对传统文化的创意解读,进一步扩大了文化传播的影响力。

在“释菜礼”环节,华东师大朱承教授的讲解,揭开了传统礼仪背后的深层文化密码。“释菜礼”是古代学子入学时,以苹蘩等为祭品向先师行的从简祭礼,与规格更高的“释奠礼”共同构成祭祀先师的两大仪典。白鹿少年让三位少年在四种菜里选择不属于“释菜礼”的一个,并逐一解释自己选择的原因。少年们各抒己见,有的从植物特性分析,有的试图联系典籍记载,而其中一位少年凭借“笋”与“损”谐音的直觉判断,误打误撞选中正确答案,这一充满戏剧性的瞬间,让观众在忍俊不禁中,记住了“笋”不在释菜礼祭品之列。图片

紧接着,朱承教授深入解读“一菜一礼”的文化内涵:水芹象征朝气蓬勃的青年学子;板栗寓意求学需怀敬畏之心;红枣寄托着对学子早立志向的期许。这些解读并非枯燥的说教,而是通过少年们充满好奇心的追问、热烈的讨论,以及与教授的互动,将尊师重道、勤学苦读的价值观自然融入其中。节目巧妙地将传统文化知识转化为竞猜小游戏,让观众在游戏中完成知识吸收,实现了知识的传播。不仅激发了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更为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传播开辟了新路径,当古老礼仪与综艺的娱乐属性碰撞,传统文化不再是束之高阁的典籍,而是成为可感知、可参与、可分享的鲜活存在。

与此同时,少年们在朱子祠内效仿朱熹自省自警的行为,则将节目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推向了新的高度。朱熹作为宋明理学的集大成者,其“存天理,灭人欲”“日省吾身”的思想,强调道德修养和自我约束。节目中,三位少年结合自身感悟,为与“朱熹自画像”的合影配上了各具特色的座右铭。这些真实而质朴的表达,让我们看到传统文化中的修身思想真正走进了少年们的内心世界。少年们与朱熹自画像的跨越时空合影,配以个性化的文案,实则是对传统修身思想的创新演绎。在社交媒体时代,这种将传统文化与网络传播相结合的方式,赋予了自省精神新的时代内涵。它不再是遥不可及的道德说教,而是成为少年们表达自我、反思成长的生动实践。图片

随后,穿过丹桂亭,少年们抵达白鹿洞书院的核心建筑“明伦堂”。这座承载着千年教育理念的殿堂,藏有被誉为“中国教育史上最早的教育规章制度”——《白鹿洞书院揭示》。朱承教授与少年们围聚一堂,逐字解读这份由朱熹亲自订立的学规。从“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人伦纲领,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治学方法,字字珠玑的学规不仅是古代书院教育的灵魂,更揭示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追求。这种沉浸式的经典研读,让少年们触摸到传统文化的精神脉络,也让观众意识到,传统书院绝非仅供观赏的古建筑,而是持续滋养民族精神的文化基因库。

步入东碑廊,“二贤洞教”的碑文让人联想到朱熹与陆九渊两位理学大家。同时节目巧妙设计互动环节,让少年们化身“文化讲解员”,向游客讲述朱熹、陆九渊、吕祖谦、陆九龄的故事,并通过趣味问答强化知识记忆。这种“以讲促学、以问启思”的方式,不仅还原了古代书院“辩难论学”的学术氛围,更折射出传统文化中包容开放的精神内核,不同思想的碰撞与交融,正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

在碑廊的探索中,白鹿少年带来的盐、矿、炸药、农具等道具,将少年们引入对《天工开物》的猜想。尽管碑文中所记载的宋应星是否为该书作者尚无定论。行至西碑廊,白鹿少年携来的几支竹竿引发了少年们对“格物致知”的讨论。少年们探讨着王阳明“格竹七日”的哲学实验。朱承教授由此展开对阳明心学“知行合一”“致良知”的阐释,让少年们意识到,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并非抽象的理论,而是指导人生实践的行动指南。图片

面对“紫霞真人”的话题,少年们天马行空的猜想与朱承教授的耐心解答相映成趣。教授那句“诸多名胜古迹都要留下一些不确定的话题,任由后人评说”,道出了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正是历史迷雾中的未解之谜、众说纷纭的学术争议,赋予文化遗产无穷的探索空间。这种留白艺术,不仅激发了少年们的好奇心与想象力,更传递出对待传统文化应有的敬畏与开放态度:传承不是僵化的复制,而是在不断追问与思索中延续文化的生命力。

《少年书院行》探访白鹿洞书院的这期节目,不仅是对单一书院文化的展示,更是对整个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一次剖析。它以少年为载体,以书院为纽带,将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代紧密相连。在节目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少年们对传统文化的好奇与探索,更是一个民族文化基因在新时代的延续与发展。在全球化浪潮下,如何坚守文化根脉、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少年书院行》给出了一份充满希望的答卷——让少年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创新者,以青春之力激活古老文明,让千年文脉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未来,期待节目能继续挖掘更多文化宝藏,引领更多年轻人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中茁壮成长,让文化自信深深扎根于每一个人的心中。

 

责编:周听听

一审:周听听

二审:蒋茜

三审:周韬

来源:湖南文联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