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佳俊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7-05 21:56:35
(文案:杨佳俊 海报设计:叶艳娜)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杨佳俊
“从小母亲就跟我讲外公抗击日寇的故事,每次听完我都热泪盈眶,我仿佛看见外公穿越桂林保卫战的硝烟,朝我走来……”7月4日,59岁的吕明志接受记者采访时,谈起自己未曾谋面的外公——国民革命军陆军第31军少将参谋长吕旃蒙,眼中依然闪烁着泪光。
吕旃蒙,原名大乙,1905年出生于零陵县(现永州市冷水滩区)。21岁时,吕旃蒙投笔从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黄埔军校第五期。毕业后,他从基层做起,历任排长、连长、团长、政治部主任等职。
1935年,吕旃蒙被派到陆军大学第13期将官班深造。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吕旃蒙先后担任陆军军官学校总队副、预备第2师参谋长。
1939年,任第4战区长官部少将高级参谋的吕旃蒙,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主动请缨奔赴前线。
在1939年11月至1940年1月的昆仑关战役中,吕旃蒙指挥部队在宾阳、昆仑关等战斗中屡立战功。1942年,他调任第31军参谋长,率部驻防广西靖西、龙州、凭祥一带。
1944年8月,衡阳陷落后,日军为了打通西南交通线,逼迫重庆政府屈膝投降,集结重兵向广西进犯,发动桂(林)柳(州)会战。
为保卫广西东北部的交通枢纽,战区决定以第31军第131师、第46军第170师特种部队及其他特种部队共同负起坚守桂林3个月的战略任务。明知敌众我寡,吕旃蒙仍主动请缨:驻守桂林,与敌决战。
“面对敌强我弱的险恶形势,外公写下‘愿与桂林共存亡’的遗书。”说到这里,吕明志的声音有些颤抖。
1944年10月底,侵华日军调集主力军团及炮兵部队约10万人从三路猛扑桂林,吕旃蒙带领守军利用工事和溶洞地形奋起抵抗,经数天的前哨激战,敌人死伤累累,守军岿然不动。
11月初,日军集结重兵发动更加疯狂的进攻。残暴的日军竟向退守七星岩口阵地的守军施用毒气弹、燃烧弹和火焰喷射器,被迫退入洞内的131师391团官兵及伤病员、后勤人员约800人在洞内壮烈牺牲。
11月7日,大批日军趁势强渡漓江,双方在桂林城下展开激烈的争夺战。守军抱定“与阵地共存亡”的决心与敌奋起巷战,肉搏、厮杀,宁死不屈,无一投降。
11月9日晚,全城大部分落入敌手,指挥所也陷入重围。吕旃蒙集结剩余部队向西突围,奋战至次日拂晓,终因敌众我寡,在西路猴山隘一带,中弹牺牲。
抗日战争胜利后,桂林人民把为保卫桂林而殉国的吕旃蒙同桂林城防司令部参谋长陈济桓、陆军第131师师长阚维雍,以及此次战役中牺牲的八百烈士的遗骸合葬于桂林七星岩普陀山麓博望坪,立碑纪念。
2014年,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吕旃蒙入选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尽管年事渐高,但每年清明节,吕明志仍然会从永州赶赴桂林祭拜外公。“外公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幸福而英勇献身,他的精神始终激励着我们后辈奋发图强。”吕明志说。
责编:施泉江
一审:施泉江
二审:王为薇
三审:唐婷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