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05 14:59:48
湖南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王薇 通讯员 杨红妆
湘潭县谭家山镇月仙村,猫坝的潺潺流水倒映着新修的护岸堤坝……这幅水清岸绿、产业兴旺的乡村图景,背后是驻村第一书记刘臻带着法治思维扎根乡土的五年实践。作为湘潭县检察院派出的驻村干部,他将“帮办不代办,到位不越位”的工作准则化作具体行动,在中路铺镇凤形山村、谭家山镇月仙村等地,通过法治路径筑牢治理根基、以情理法交融化解矛盾纠纷、借法律视角护航乡村发展,让良法善治成为乡村振兴的鲜明底色。
刘臻参与矛盾纠纷调解
法治筑基
让基层治理有章可循
“村里不能没有领头雁,选干部就得按规矩来。”2021年6月,初驻中路铺镇凤形山村的刘臻,面对该村党支部书记辞职导致的治理真空,第一时间想到的是法律程序。当时的凤形山村因原村党支部书记辞职陷入群龙无首状态,基层治理效能直线下降,政策执行遇阻。刘臻带着《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相关法律规定走村入户,与镇党委沟通后制定了详细的补选细则。
补选过程严格遵循 “支部提议、支村两委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大会决议”的“四议两公开”程序,从党组织推荐到资格审查,从公示到选举,每个环节都贴上法治标签。最终,经民主程序选出村党支部书记。刘臻表示,驻村工作的定位是“帮办不代办,到位不越位”,就像补选村干部,他做的是搭好法治框架,让村民自己选当家人。
更长远的谋划在于人才储备。刘臻牵头建立本土人才库,从返乡青年、退役军人中选拔培养后备力量,李敏航、李瑶等年轻人被纳入培养计划。他创新推出“一对一帮带”机制,带头结对培养,为村里储备“法治明白人”。
如今的凤形山村,不仅有了坚强的“领头雁”,更有了一支懂政策、守规矩的后备队伍,议事决策规范了,村民心气也顺了。
普法惠民
让法治信仰深入人心
“法律不是冷冰冰的条文,得让老百姓感受到温度。”在凤形山村村民陈某抗拒执法事件中,刘臻用行动诠释了这句话。
陈某因工程纠纷抗拒民警执法,在拉扯中与民警发生冲突,被带到湘潭县公安局接受调查时已近深夜。接到电话后,刘臻驱车赶赴,面对情绪激动的陈某家属,他没有直接谈处罚,而是先递上温水,打开《治安管理处罚法》条文,“你看,阻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是要受行政处罚的,尤其是阻碍人民警察依法执行公务的,还要从重处罚。阿姨是初次违法且危害后果轻微,如果能及时改正错误,是可以从轻处理的”。
他一边向陈某儿子释法说理,引导其劝说母亲认错悔过,一边与办案民警沟通:“她文化程度不高,又是因琐事引发冲突,处罚不是目的,教育到位才能避免再犯。”刘臻反复梳理事发缘由,既讲清“抗法必担责”的底线,又体谅陈某家庭困难。最终,陈某写下悔过书,公安机关对陈某作了批评教育。“调解不是和稀泥,是在法律框架里找人心的平衡点。”刘臻说,让村民明白“法中有情、情不越法”才是乡村治理的长久之计。
刘臻借这个案例在全村开展普法,用身边事警示身边人。他常说,乡村普法就得接地气,像当地谚语“三粒胡椒顺口气”一样,把法律道理揉进家长里短,村民才听得进、记得住。
法护发展
让乡村振兴行稳致远
“猫坝加固是利民的好事,补偿标准全按相关法律来。”2024 年,月仙村猫坝加固工程落地,施工方是外省企业,村民担心“外来和尚念歪经”。刘臻带着法律文书走村串户,公开招投标文件、土地补偿标准,用《农田水利条例》说明项目合法性,用“四议两公开”程序保障村民知情权。
工程施工中,有村民因占地补偿闹纠纷,刘臻协调施工方和村支两委,按标准丈量土地、核算补偿,还请来法律顾问现场答疑。“刘书记让我们知道,搞建设不是谁说了算,是法律说了算。”村民李大叔的话,道出了法治护航的实效。
产业发展更需法治护航。刘臻发现,纯农业村搞“一村一品”不现实,便引导月仙村整合集体土地资源,通过规范的租赁合同引入特色农业项目。他还建立“三资”管理台账,推动村账镇代管,确保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等惠民资金通过“一卡通”直达农户。“以前担心合同有陷阱,现在刘书记帮着审,心里踏实多了。”一位流转土地的农户说。
夕阳西下,刘臻又踏上了走村串户的小路,随身携带的公文包里,除了政策文件,还有写满村民诉求的笔记本。2025 年全县驻村队员轮换后,他选择留任。在湘潭县的田野上,这位驻村第一书记,正用“三粒胡椒顺口气”的智慧,将法治精神播撒进乡土深处,让良法善治成为乡村振兴最坚实的支撑。
责编:李迅
一审:刘冬晨
二审:陈佳婧
三审:杨湛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