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理工科高校教师工程教育能力培养创新与实践

  新湖南客户端   2025-07-04 18:32:09

卓越工程人才是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教师工程教育能力直接决定了卓越工程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成效,但普遍存在工程教育能力师生供需不适配、教师工程教育能力培养不系统、转化路径不清晰等问题,具体表现在教师引进与培养重学历轻经历、重理论轻实践、重科研轻教学,教师的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需求脱节,能力供需不匹配;核心能力要素提炼不足,培养内容泛化,平台不融通;教师将科研和工程实践成果转化为教学的能力不足,难以有效推动产学研教深度融合,学生工程实践能力难养成。

长沙理工大学是一所典型的以工为主的地方高校,工科专业占比超过80%,工科学生占比超过85%,具有鲜明的工程教育特色。学校培养的学生具有“底色亮、能力强、善创新、敢担当”的长理特质,一大批毕业生奋斗在港珠澳大桥、西电东送等世纪工程,为交通强国、能源强国、制造强国战略贡献了重要的人才和智力支持,涌现出了一大批“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劳动模范等,产生了重要社会影响。学校2011年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十余年来,始终将教师工程教育能力建设作为核心任务,聚焦“规模合理、结构优化、创新能力强、工程化特色明显”建设目标,系统性地推动了教师工程教育能力培养创新与实践。

构建“四力四层”教师工程教育能力培养体系。一是构造教师工程教育“四力融通”能力结构。聚焦卓越工程人才培养迫切需求,将《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与工程教师CDIO、IGIP理念(CDIO代表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IGIP是国际工程教育学会的英文名称缩写,其理念主要围绕如何培养高素质的工程专业教师和提升工程教育质量)深度融合,构造学术发展力、教学胜任力、产教融合力和职业进化力的教师工程教育能力架构,适配学生工程素养提高的要求。二是构建教师工程教育“四层递进”能力培养体系。在“理念-培养-转化-目标”四个层级中植入OBE教育理念(Outcome Based Education,是一种以成果为目标导向,以学生为本,采用逆向思维方式进行的课程体系的建设理念),以实体-虚拟两类平台为依托,实施教师按工作年限分级培养和“双教学”转化,打通工程教育能力转化路径。聚焦提高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和综合素质,将教师工程实践过程中积累的工程案例和发现的工程问题,融入课程、课堂、教材,建设工程化教学资源;通过案例式、项目式教学法与混合式资源融通,创新工程化教学方法,大学生毕业设计、大创项目、学科竞赛选题95%以上来自教师工程实践。

搭建“虚实融合”教师工程教育能力培养平台。一是创建“数字赋能”虚拟平台。充分整合校内优质信息化资源,精心打造多功能一体化虚拟平台。该平台深度融合教师网络培训、教学资源共享、教学诊断分析、科研信息服务四大核心功能,构建起教师专业成长的“加油站”、教学资源汇聚的“资源库”、教学质量提升的“监测仪”以及科研创新发展的“信息港”,为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教学资源优化配置、教学过程精准改进、科研动态高效追踪提供全方位数字化支撑。二是搭建“三位一体”实体平台。构建教师工程教育能力培养平台矩阵,依托校内教师工作部、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夯实教师基本教学技能、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通过校外工程实践化培养基地、实习实训基地提升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借力校内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全国重点实验室、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等科创平台强化教师科技创新能力。学校搭建了教师工程实践化培养基地40余个,常态化选派教师到企业一线开展实践锻炼,教师工程实践化率达到80%以上,有效破解了教师引进“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工程实践经验、不了解产业技术前沿等难题。

创建“三阶三驱”教师工程教育能力培养模式。一是重构教师工程教育能力培养“三阶递进”体系,入门期(从教5年内)实施“两培两证+导师引领+工程实践化”培养举措,成长期(从教5-10年)推行“工程项目参与+教学科研并重”培养方式,成熟期(从教10年以上)开展“技术攻关引领+教学创新示范”提升工程。针对新引进青年教师,学校选派教学科研经验丰富的老教授做其导师,通过岗前培训、主讲教师资格培训,帮助其快速“站上”讲台;通过工程实践化锻炼、工程项目参与,将工程认知、工程经验、工程技术前沿等转化为课堂教学内容(工程案例)、创新竞赛选题、大学生毕业设计选题等,促使其进一步“站好”讲台;通过核心技术攻关、教学研究与改革、服务产业发展等能力的培养,进一步提升教师的教书育人能力、学术研究能力、服务社会能力,引导其“站稳”讲台。二是创建“三驱联动”培养机制,通过职业理想教育激活教师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内力驱动),将OBE等工程教育理念融入教师培养全过程,持续强化工程教育使命(理念驱动),通过职称评审、考核评价等机制激励教师追求卓越(机制驱动)。

健全“多维等效”教师工程教育能力评价机制。一是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为依据,从挂职锻炼、企业兼职、科技服务、成果转化、其他实践5个维度制定具体的教师工程实践化认定标准,如挂职锻炼,须满足“具有连续3个月以上或累计6个月以上(间断不超过2次)相关企业工程实践挂职锻炼经历”,企业兼职须满足“担任企业技术顾问、科技(技术)副总等1年以上”等,并将工程实践化认定标准体系纳入教师职称评价,为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提升提供精准导航。二是坚持成果等效原则,建立菜单式职称评审和岗位考核评价机制,将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教材建设、课程建设、教学竞赛、指导学生创新创业等工程教育能力向教学转化的成果作为等效指标,将教师科研奖励、项目、论文、专利等科研创新成果与科技服务项目、成果转移转化成效等社会服务成果作为等效指标,以成果评价实现能力评价。

经过多年持续探索实践,长沙理工大学教师队伍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创新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工程化特色得到充分彰显,新增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教育部教学团队3个、创新团队2个,培养一大批国家级、省部级人才,学校位列2012—2020年全国普通高校教师教学竞赛状态数据(本科)第55位,2024年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院校指数全国第11位、2020—2024年总榜单第12位,位居全省首位,入选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获评全国首批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学校教师工程教育能力培养举措入选全国高校教师发展中心建设优秀案例、湖南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典型案例,教师培训工作连续多年获得省级表彰,吸引了省内外多所工科院校来校考察交流。

(作者刘宏伟,系长沙理工大学教师工作部部长、人事处处长;本文为湖南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试点项目“新时代省属高校院系目标管理考核改革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责编:刘宇慧

一审:刘宇慧

二审:甄荣

三审:熊佳斌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