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高校立德树人的“廉根基”

杨丹   湖南日报   2025-07-04 18:12:39

黎良武

编者按:在深化全面从严治党与立德树人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如何实现廉政风险防控与思想政治教育同频共振,是关乎育人质量与政治生态的重要命题。本文就二者在目标、功能与实践层面的协同逻辑,剖析在认知、方法和渠道上所面临的现实困境,提出“思想引领—制度约束—文化涵育”三维融合路径,以“廉”护“育”,以“育”固“廉”,对培育清正教风、涵养廉洁学风、锻造时代新人具有现实意义。

校园风景一角   文羽 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对教育强国建设作出系统部署。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高校的高质量发展,既需要科技创新,也需要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构建廉政风险防控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的协同机制,以“廉”护“育”,以“育”固“廉”,不仅是当务之急,更具有深远意义。

一、协同逻辑:目标同向与实践互促

高校廉政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同向、功能互补、实践耦合,是育人蓝图中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

价值引领是协同的核心。“育人先立德,立德先修身。”廉政风险防控聚焦权力规范与腐败预防,思想政治教育立足价值观塑造,二者共同锚定“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制度约束净化育人土壤,价值涵育深植廉洁基因,推动形成“清正教风—廉洁学风”的良性循环。

功能互补是协同的关键。廉政防控以权力清单、流程监管等刚性制度划清行为边界,如风险排查机制强化重点领域监督;思政教育则通过价值浸润、道德教化等柔性引导培育廉洁自觉,如廉洁主题创作激发主体参与。二者刚柔并济,相互支撑,形成“制度塑形、思想铸魂”的治理生态,实现效能倍增。

实践同向是协同的基础。高校廉政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协同发力。党委统筹下,构建纪委、宣传、组织人事、学工多部门联动的“大监督”格局;面向领导干部、教师、学生分层分类施教;到依托课程教学、实践基地、文化空间等载体,实现廉政教育全课程渗透、全场景覆盖。只有将廉政风险防控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环节,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协同联动,取得实效。

二、直面挑战:协同发展的现实困境

当前,高校廉政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机制的构建,还面临着一些不容忽视的挑战以及亟待破解的难题。认知偏差导致责任分散。部分管理者将廉政教育窄化为纪检监察职责,忽视思政教育的价值奠基作用;“重业务轻思政”“重惩处轻预防”倾向,导致廉洁教育游离于人才培养主渠道,“不想腐”的思想根基弱化。方式方法滞后影响实效。现有融合多依赖文件传达、讲座灌输等单向模式,案例陈旧、内容更新滞后;部分高校廉政教育课时不足,师生参与度与认同度双低,亟须向浸润式、互动式转型。传播渠道不畅制约覆盖。传统宣教方式与青年数字生存习惯脱节。廉洁教育新媒体内容点击量远低于娱乐类内容,算法推荐、VR等技术应用不充分,廉洁理念难以有效触达青年、引发共鸣。

三、三维融合:协同路径的创新实践

破解上述困境,需要坚持问题导向,创新协同路径,构建廉政风险防控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的新模式。

强化思想引领,筑牢“不想腐”的堤坝。重构课程体系,融合专业教育与廉洁价值。开发模块化廉政课程集群,在管理学等专业中嵌入监察法规实务,在理工科专业中开设“工程伦理与廉政”交叉课程,将廉洁价值融入专业教育,实现“专业教育+廉洁价值”的融合。拓展实践平台,引导学生参与监督实务。建设廉政教育基地矩阵,创新“学生监督员”机制,引导学生参与招投标监督、经费核查等实务操作;探索“劳动悟廉”课程,引导学生在身体力行中体悟勤俭价值。强化师德养成,将廉洁从教嵌入教师发展。将廉洁从教纳入师德考核,实施师德档案动态管理;建立新教师“廉洁第一课”制度,通过专题讲授、签署承诺、剖析案例等方式,引导新教师树立廉洁从教的意识。

完善制度约束,构建“不能腐”的机制。升级智能监督,实现异常数据实时捕捉与自动核查。运用大数据构建廉政风险动态评估模型,聚焦招生录取、科研经费、后勤基建等高风险领域,实时捕捉与自动核查异常数据,提升风险防控的精准性和有效性。推进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接受师生监督。绘制办事流程图,破除“暗箱操作”;在招标采购等关键环节设置“思政观察员”,实施决策留痕追溯制度。聚合协同网络,提升监督合力。建立纪委、巡察、审计、财务等部门的联动机制,创建跨部门“廉政教育共同体”,推动监督信息共享与整改责任共担,形成监督合力。

涵育廉洁文化,营造“不愿腐”的氛围。熔铸红色基因,强化情感共鸣与价值认同。编纂校史廉洁读本,开发沉浸式校史廉政馆;将红色资源转化为情景剧、微电影等艺术作品,通过讲述革命先辈的廉洁故事,强化师生的情感共鸣与价值认同。激活数字阵地,实现精准推送。打造“清风校园”新媒体矩阵,制作系列廉洁微视频、动漫等作品,运用算法推荐实现精准推送,构建“云端+地面”的教育场景,增强廉政教育的趣味性和吸引力。赋能环境空间,营造廉洁氛围。设计廉政文化景观带,如教学区“清风廊”、学生社区“省身园”、图书馆“清廉读书角”;将剪纸、陶瓷等非遗技艺融入廉政创作,使廉政理念具象化、形象化,让师生在耳濡目染中接受廉洁文化的熏陶。

四、健全机制:协同长效的坚实保障

为确保廉政风险防控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机制有效运行,需要健全长效机制,提供有力保障。组织协同贯通。建立党委领导的工作专班,制定廉政教育与思政工作融合实施方案,明确责任清单。实行“季度联席会+年度评估”制度,构建“部署—落实—反馈”闭环。评价体系牵引。设置思想认知、行为规范、文化认同三维度评估指标,实施定量与定性结合、过程与结果并重、自评与他评互补的“三结合”评价法,结果纳入领导班子考核。专业队伍培育。实施“双师型”辅导员培养计划,建立纪检干部与思政教师岗位交流制度;打造“廉洁教育师资库”,吸纳党政干部、行业先锋担任兼职导师,打造专兼结合的育人力量。

高校廉政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以系统思维突破路径依赖。要以价值引领锚定育人坐标,制度规范构筑防控屏障,文化浸润滋养廉洁自觉。未来应深化数字赋能,拓展校家协同,创新评价工具,源源不断为高等教育现代化注入持久“廉”动力。唯有如此,方能在“立德树人”的沃土上,培育出更多清正有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作者系湖南劳动人事职业学院纪委副书记。本文系“理响潇湘”活动成果)

责编:李传新

一审:杨丹

二审:刘文韬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