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7-04 16:56:21
文案|唐雨琪
出镜|张英
后期|唐雨琪
炎炎夏日,列车因突发事故停驶,空调停止工作,车厢内空气逐渐变得稀薄窒闷,情急之下有乘客抡起安全锤砸开车窗。这一情形就发生在7月2日晚的K1373列车上。
事件被报道后,舆论如潮水般涌向对“砸窗小伙”的赞美,“英雄”“见义勇为”“机智果断”等字眼刷屏,更有不少人指责警方不应在事后对小伙进行批评教育,“应该大力表扬鼓励!”
今天的三点更新,说三点对这件事的看法。
第一,在生命与公共财物保护的天平上,生命永远至上。从现场视频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停运的列车上,许多乘客已经是满头大汗,不时可以听见“要热死了”“闷死了”的声音。而列车工作人员无论是进行劝阻还是为乘客提供饮品,都解决不了大家“渴望透气”的根本诉求。
这时,砸窗小伙的选择是面对危机、本能驱使下的反应,无可厚非。
第二,需要警惕的是,过分吹捧“砸窗”小伙以及“砸窗”行为本身,却有失偏颇与失焦之嫌。
“砸窗”本为危急关头迫不得已的选择,并非任何情况下的最优选。况且盲目砸窗确实存在风险,警方没有对“砸窗小伙”追责,而仅是批评教育,可以看作是提个醒,正当合理。
而我们真正应该讨论的不是“砸窗”该不该,是为什么要把人逼至“砸窗求生”的境地?
《铁路交通事故应急救援和调查处理条例》明确规定,列车应配备有效救援装备,保障旅客安全。当乘客被逼至只能砸窗求生,暴露出的是列车的应急机制问题。空调停摆后,有没有备用通风设备?面对突发状况,列车组有没有提前做好应急预案?对于乘客的不满和不适,能不能精准响应?这些问题远比“砸窗”本身有意义得多。
第三,部分舆论一边倒地追捧“砸窗”小伙,指责谩骂列车组甚至警方,是在刻意制造对立。试问,在停运的k1373列车上,谁不是在忍受着酷暑闷热?乘客如此,列车员同样如此。作为一个理性的旁观者,我们应该看问题,而非搞情绪。该列车组没有及时且有效地应对突发状况,确实需要反思改进,但激烈情绪化的指责只会加大裂痕,无助于解决问题。
所以,不必过分吹捧“砸窗”小伙。“砸”是特殊情境下的生存正义,“被教育”也是提醒责任的必要校准。但最终,我们都应回到事件本身反映出的问题——列车应急能力的不足。希望这一“砸窗”的“不得已”能转化为升级通风设备、优化应急预案、加强乘务培训的“必为之举”。
责编:唐雨琪
一审:张英
二审:欧阳金雨
三审:冒蕞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