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7-04 07:49:28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通讯员 唐聪
蝉鸣撕开七月的暑气,朱芸朵踮起脚尖,在舞蹈教室里旋转成一朵轻盈的云。罗群惠倚着门框,望着这个被环沙洲春风滋养的女孩——她的足尖划过木地板的轨迹,分明是沙洲村新修柏油路的延伸。
“小芸朵,放暑假了,你怎么打算啊?”罗群惠问女儿。
“你不是答应要带我去清华北大看一看嘛,”朱芸朵一边练习着基本功一边回答,指尖还沾着墨香。这个瑶族女孩的蜕变,始于环沙洲的蝶变。当《沙洲的“小树苗”》作者王琼华循着琴声找到她时,朱芸朵正用电钢琴弹奏《送别》,琴键缝隙里还嵌着沙洲的红泥巴。
如今,她指尖流淌的仍是那台老电钢琴的声音,只是琴键被磨得发亮,像被沙洲的晨露浸润过,弹起《送别》时,每个音符都带着泥土的清香;舞蹈鞋的水泥路不再坑洼,因为柏油路已修到校门口。而墨香里浸润的,是“半条被子”故事教给她的朴素真理——做人要像红军一样,把温暖留给别人。
2022年-2023年,沙洲村开设书法、朗诵、合唱等免费艺术课。朱芸朵每天都会去“蹭课”——毛笔在宣纸上沙沙作响,童声合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回荡在香樟树下,朗诵《可爱的中国》时,孩子们稚嫩的声音与陈列馆里的红色故事隔空呼应。这些不设门槛的课程,让艺术成为沙洲少年触手可及的礼物,也让红色基因在歌声与墨香中扎下了更鲜活的根。
当艺术课堂成为村庄的日常风景,汝城县顺势把思政课搬到了更广阔的生活场景:在“半条被子”陈列馆前讲信仰,在香火龙表演中讲传承,在瑶绣工坊里讲匠心。当沙洲芙蓉学校的400余名孩子走进这些“行走的课堂”,朱芸朵第一次发现,自己旋转的裙裾是火龙腾跃的鳞光,指尖的琴声是瑶绣针脚里的山河——原来思政课不在课本里,而在沙洲的晨露与晚风里。
“我们的根在沙洲,但翅膀要飞向整个中国。”朱芸朵在日记本上这样写。当她的肖像被绘进书页——她端坐在电钢琴前,眼睛轻闭,指尖轻抚琴键,音符跳动,串起她的舞蹈教室、旧钢琴和书法课堂,也串起这个瑶族女孩关于星辰大海的梦想。
在王琼华老师的笔下,孩子们是跃然纸上的真正主角。青年插画师以“镜头聚焦主角”的构思,为书中26位少年每人绘制了一幅小小肖像——采用暖色调为主的色系和热烈、鲜明的色彩风格。当这些少年的肖像与沙洲的山水、火龙、瑶绣在封面相遇,书本不再是静止的纸张,而成了会呼吸的红色土壤——每一粒种子,都在这里找到了生长的方向。
责编:梁可庭
一审:梁可庭
二审:罗徽
三审:陈淦璋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