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7-03 22:13:31
文丨梁文武
久闻文学湘军五少将之一,鲁迅散文奖得主沈念大名,星城谋面,谦谦君子,儒雅倜傥,翩翩风度,神情笃定让人肃然起敬。
首篇《漫长的启程》,第一句话:该启程了。全文分3节,都从这句话始。宛如一首歌,每一段都压上节拍;又如一首诗,前后押韵。艺术是相通的,有其相似之处,有借鉴的地方。人说余华的小说,读后感觉是雄浑的交响乐。沈念作品,却如弦乐丝竹,渺渺之音,回味良久。
文章说的是大运河,从运河历史,到民族心灵史、记忆史,乃至舌尖上的运河,娓娓道来,一路滔滔,而读者,却如游船览者,流连忘返。见到鳝鱼,口水滴答,遇到淮扬菜,作欢而别。结尾:这条绵延近四千里的长河,在漫长的时间里,无论谁走近她,在哪里都是启程,何时出发都是启程。从启程始,我们与世界就从没分开过。首尾呼应,相得益彰,读者更是“啧啧”其中,被文采惊到了。
《无界之地》,“云朵在日光下漂移,把简朗的影子投在山岭上,如悬挂着又一道抽象派褶皱。只有站在高处,才能看清褶皱的模样,理解褶皱的存在意义。”抽象派褶皱,没有一点美术知识的人,是无法理解的,只能百度。
又如《于此辽阔之地》,“如同一位丹青妙手,用小斧劈皴、披麻皴、雨点皴等皴染笔法,在天地间的巨幅白宣纸上勾画着世间万物。”至此,沈念的美术知识储备,纤毫毕现,笔者反正是反复百度,靠度娘帮忙才了解其中意味。人说巴尔扎克小说和《红楼梦》是不朽的百科全书,《被露水惊醒》却是杂糅其他,等各位方家品咂。
散文也好,小说也罢,第一是语言。如《幸存者》,“初秋,天微凉,在利川,走在去小河的乡间公路上。”,“进了山,遇见不平整,颠簸”,两个字,三个字,五个字,有嶙峋之感,突兀,俏丽,劲道。再如:“小河的这片水杉林有上千株之多。枝繁叶茂,顶天立地,横成行,竖成队,斜成线,像迎接检阅的威武方阵。”,短促有力,似刀枪剑戈,闪在那里,耀眼!
“母亲的‘流血’之地。小河的水杉,也是世界的水杉。”第一句话,指的是故乡,每个人都有乡愁,沈念乃湘人,他的骨血浸润着主席故乡的山与水,文笔有着湘人的倔强和孤傲。作为土生土长的岳阳人,有《岳阳楼记》千古流芳,滋润和熏陶了沈念这样的文人,文震神州。
他的文字常给人惊喜:“天南地北的年轻人围站天池,众声喧哗,却也闹不醒已冰冻的水面。”一个闹字,堪比“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那个闹字,简直把“冰冻”两个字融化了,是的,语言好就有股热乎劲,人也暖了。
再看后面:“冰雪覆盖之处,生长从未停止,长出了银白、乳白、烟白、灰白、玉白、草白、米白、莹白,也长出了薄荷白、象牙白、月光白……”,一共十八种白,像相声中的贯口,把人震呆了。明明是写散文,却扎扎实实写出了相声的味道,不禁为沈念鼓起掌来。接下来,还来了一句话:“流水是另一种白。”惊艳之余,细品,一种别样味道,可以想见,作家是想把语言用到极致。
《于此辽阔之地》中还提到了哲学。“尼采说,世间万物皆相联、相引、相缠……”,“尚未离开的我,又有了何时再次抵达这一纬度的心念。”
刘震云说:文学的底色是哲学。哲学是智慧的科学,而优秀的文学艺术也是智慧的。感受文字之余,心灵治愈,沈念启程之后,必行康庄!
责编:廖慧文
一审:廖慧文
二审:易禹琳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