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7-03 21:18:43
兰佳琛
近年来,大学校园应不应该开放备受关注。临近暑假,高校大门为何难“打开”的话题再度成为社会焦点。
是否应该开放的问题本质是校园公共资源属性与校园管理秩序间的矛盾。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绝大多数大学是公立的,校园资源不仅为学校所有,它们的开放在社会道义上是应该的。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当校园里鱼龙混杂,正常教学秩序、校内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师生人身与财产安全等都可能受到威胁,所以不应开放。
大学之所以被称为“半个社会”,就因为其本身就蕴含着开放与融合的内在要求。对大学“象牙塔”的形容,恰恰隐晦反映其过度封闭的问题。教育部也曾在发布有关政协提案答复意见时明确表示,大学校园更好向社会公众开放具有积极意义。
需要明确的是,大学校园首先服务于在校师生的教学与生活。因此,问题的核心,不在于“开不开”,而在于“怎么开”。
高校不能因为担忧管理挑战就选择紧闭大门,将公众拒之墙外;同样,也不能毫无准备、不加区分地敞开校门。高校需要考虑如何通过建立科学管理制度、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化解开放带来的管理难题,在矛盾的动态平衡中寻找开放的最优解,既保障校园基本的学习与生活秩序,也满足公众进校园的期待与向往。
同时,开放校园的主体是学校,这不意味着对公众应负的社会责任进行豁免。诸如山东大学校内雕像被砸、上海交大学生被校外人员殴打等事件,暴露出的是部分公众的文明意识和道德素质有待加强。只有各方一齐努力,共同化解开放过程中出现的矛盾,才能建设美好的开放校园。
正如广为流传的一句标语:好的大学没有“围墙”。现实中,虽然多数大学都有实体围墙,却不意味着应将大学塑造成“孤岛”。校门“难开”,不仅是校门的物理阻隔,更是思想围墙的观念桎梏。
切莫让无形的壁垒,禁锢了内外交融的活力——既困住里面的人,亦阻挡外面的人。
(作者系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学专业2022级本科生)
责编:周泽中
一审:周泽中
二审:欧阳金雨
三审:易博文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