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荧 科教新报 2025-07-03 16:57:16
科教新报全媒体记者 胡荧 通讯员 刘春林 陈志伟
随着铿锵的鼓点骤起,身着火红戏曲练功服的小选手足尖轻点,一个利落的“鹞子翻身”,眼神瞬间变得英气逼人……6月27日,衡阳市雁峰区独唱、独奏、独舞暨戏曲独唱表演、播音主持比赛于奇峰小学盛大启幕。64名从各校层层选拔中脱颖而出的“艺术新星”齐聚一堂,用灵动的歌声、精妙的演奏、优美的舞姿与精彩的主持,尽情展现艺术魅力,奏响了雁峰区体艺教育的动人乐章,为雁峰区体艺教育成果写出下生动的注脚。
近年来,雁峰区深入贯彻落实“五育并举”教育方针,锚定“全员文体”目标,以“体育、艺术2+1”项目为抓手,通过强化保障、打造品牌、激发动能等举措,推动体艺教育全覆盖、特色化发展。从首届湖南省陶笛公开大赛“金奖”到全国第八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活动优秀组织奖,从田径、球类比赛的蓬勃开展到“三独”比赛的百花齐放,雁峰区正以扎实的行动,让体艺之花绽放在每一个孩子的童年。
强保障:构建“四梁八柱”
走进罗家湾小学,配备钢琴的音乐室、带空调的舞蹈室等高标准音体美教室,让这所乡村学校焕发出别样风采。“良好的教学设施有力地促进了学校的体艺教育开展。”校长石志芳介绍,“相比以前的简陋条件,如今学校的各个功能馆室可谓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罗家湾小学的蜕变,是雁峰区大力推进体艺教育的一个缩影。这种推进源于深刻的理念共识。区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何湘军在全区“体育、艺术2+1”项目推进会上明确指出:“体育艺术不是锦上添花,而是学生成长的刚需。”这一理念并未停留在口头,而是迅速转化为破解体艺教育“边缘化”难题的实际行动。
近年来,该区多措并举,构建起坚实的保障体系:
政策引领压实责任。区里出台了《雁峰区2021-2025年“体育、艺术2+1项目”及戏曲、传统体育项目进校园活动实施方案》等文件,明确要求每名学生掌握2项体育技能和1项艺术技能。同时,将体艺课程纳入学校考核体系,并实行校长负责制,确保政策落地生根。
硬件投入持续加码。 近五年持续投入改善条件,仅2023年就投入300余万元更新器材、改造场地。在学校整体提质改造中,优先保障体艺场所建设。如今,全区学校已实现运动场地、音美功能室、体艺器材室全覆盖,设施配备齐全、布局合理,充分满足教学与活动需求。
师资队伍同步强化。 针对师资短板,区里加大招聘力度,近年新增体艺教师50余人(其中2020年招聘23人,占当年招聘总数的76.7%),有效缓解了师资紧张。同时,组建体育、音乐、美术教研联组定期开展教研,提升专业水平,并鼓励学校引入社会资源补充师资力量,共同保障“体艺2+1项目”的高质量实施。
时间保障落地见效。通过专项督导和资金倾斜,确保体艺课程开足开齐。严格落实课后服务“5+2”模式,并推行“课间15分钟”微改革,切实保障学生每天在校1小时参与“体艺2+1项目”活动。
正是依靠强有力的人财物保障与制度支撑,雁峰区为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奠定了坚实基础。目前,全区各学校已形成“一校一案、全员文体、百花齐放”的良好发展局面。
强品牌:创建“特色项目”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上午9 点半,六一小学运动场上,孩子们吟诵《千字文》、展演武术操,拉开阳光大课间的序幕。这充满朝气的一幕,是雁峰区全面推进体艺教育特色化的生动写照。
在雁峰区,体艺教育早已超越“一课一操”的基础范畴,成为“一校一品”的重点工程。该区以“传统体育艺术进校园”为抓手,遵循“因地制宜 + 区域特色”原则,将传统项目与“体育、艺术 2+1”工程深度融合,通过“课堂筑基、课外拓展、校本创特、展示推广”的路径,逐步构建起“人人有特长,班班有特点,校校有特色”的育人格局。
如今漫步雁峰区校园,大课间里足球操、韵律舞、啦啦操动感十足;专业社团的剪纸、扎染、书法、围棋对弈凝神专注,更有民乐社丝竹声声、雕刻泥塑坊指尖流转……动静之间,传统文化与现代活力交融共生,素质教育之花处处绽放。
广场小学受限于校园空间,巧妙利用操场与走廊划定方格区域,开展跑爬跳跃等趣味田径运动,被学生亲切称为“梯子上的赛跑”,成为深受喜爱的校本项目。
前进小学推行体质健康达标测试“一生一档”动态管理,结合《知行日志》联动家校社力量,为学生定制个性化锻炼方案。
高兴小学葫芦丝教学采用 “线上+线下”模式,线上提供教学视频、乐谱及打卡答疑,线下侧重实操练习。
中南路小学通过“口琴进课堂”班级展演,营造出“班班有琴声、处处有擂台、时时有欢笑、人人爱口琴”的特色文化。
城郊的金桥小学开设葫芦丝、竹笛课程,让乡村孩子也能掌握 1至2 种乐器技能。
此外,白沙实验学校的足球、飞雁学校的跳绳、奇峰小学的陶笛,天后街小学的戏曲……各具特色,尽显校园体育艺术活力。
据统计,目前,全区18所学校中共有全国青少年足球特色学校14所、湖南省戏曲进校园特色学校2所、衡阳市“体育、艺术2+1”项目示范校4所、区级“体育、艺术2+1”项目示范学校16所,另有7所学校获评市城区第二批体育艺术后备人才培养基地。
强动能:搭建“展示舞台”
舞台上的孩子们指尖翻飞,布谷鸟的欢鸣从陶笛中流淌而出……在“陶韵潇湘”首届湖南省陶笛公开大赛中,白沙实验学校“小白鲨”陶笛社团以一曲《布谷鸟》斩获金奖。这支平均年龄仅10岁的队伍,用整齐的律动和精湛的技艺,征服了评委和观众,成为雁峰区体艺教育成果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雁峰区精心搭建各级展示平台,以常态化赛事、高层次展演和校园活动激发体艺活力,实现“以赛促练、以赛促学”。
每年举办田径运动会、足球联赛、软式排球赛、“三独”比赛等10余项区级赛事,覆盖全区90%以上学生。仅2024年,区教育局就组织6次区级竞赛,吸引101支队伍、1480人次参赛,极大激活了全区体育氛围。
赛事有效促进了运动技能提升和梯队建设。“以排球为例,运动员们起初的得分主要依赖发球,随着时间的推进,逐渐掌握扣杀、拦网等高难度技巧,真正做到了以赛促训。”雁峰区教育局体卫艺股股长陈毅衡介绍说。
同时,运动员竞技水平也明显上升。在2024年春季田径运动会上,运动员一举打破9项区级记录,创下新高。
学生的身体素质也得到提高,据统计,雁峰区学生的肥胖率、近视率、心理健康问题总体检出率均呈明显下降趋势。
除了区内的校际赛事,雁峰区还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省市级专业赛事,并屡获佳绩。2024年,在衡阳市首届武术大赛中,六一小学获小学组一等奖。在衡阳市第九届中小学生建制班合唱比赛中,前进小学、白沙实验学校分获小学高、低年级组一等奖。在湖南省第十届中小学生建制班合唱暨校歌比赛(校歌赛道)中,全区共有3个班级获奖。在国、省、市组织的多项体艺比赛中,雁峰区教育局多次获评“优秀组织奖”。
另外,学校的校内文体活动也丰富多彩。每期举办运动会、艺术节等,学生参与面广、参与率达到80%。不少学校还组织了六一、元旦文艺汇演,让孩子们有更多展示才艺的机会。
“体育艺术教育的终极目标不在于展示与获奖,而在于培养终身受益的健康习惯和审美能力。”雁峰区教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艳玲表示,将持续创新推进全员文体活动,让孩子们在体艺活动中强健体魄、陶冶性情、提升艺术修养,成长为终生运动者、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和优雅生活者。
责编:胡荧
一审:胡荧
二审:陈暑艳
三审:黄维
来源:科教新报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