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新报 2025-07-03 16:13:53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第二民族中学 田清国
摘要:校园安全是教育工作的基石。本文基于实践,提出班级安全教育应着眼细微,以“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为核心理念,通过挖掘日常“小事”作为教育素材,有效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具体策略包括:利用听闻的安全事故案例提升防范意识;引导观察身边隐患并讨论应对;创设情境丰富学生自我保护体验与技能;规范行为习惯引导学生远离风险。实践证明,这种“以小促大”的教育模式能显著提升安全教育实效,为构建平安校园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字:校园安全;教育策略
学校安全教育是保障学生健康成长、维护校园稳定的关键环节。随着校园日益从封闭走向开放,学校安全保卫工作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对学生安全意识的培养与行为的引导变得尤为紧迫和重要。班级作为学校教育的基层单元,其安全教育成效直接关系校园整体安全水平。因此,做实安全教育,关键在于班级层面从细微处入手,坚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的原则,实现教育效果的内化与行为的转化。
一、晓之以理:于细微处培育安全意识
校园安全风险无处不在,培养学生的主动防范意识是校园安全的第一道防线。而学生的主动防范意识的养成需要教育者善于发现并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作为鲜活教材。
1. 以“听闻之事”强化警示
日常生活中的安全事故报道或身边事件,是进行安全警示教育的宝贵资源。组织学生主动收集报纸、电视、网络及生活中的安全事故信息,引导学生利用“主题班会”“国旗下的演讲”“安全辩论会”等场景交流体会与看法,教师辅以必要点评并利用班级板报、宣传栏、校园广播等载体进行集中展示,能使抽象的安全风险具体化、可感知。例如,定期整理近期交通事故、溺水事件资料进行专题展示,可有效提升学生对特定风险的警惕性。
2. 以“目睹之景”引发思辨
眼睛所见的安全隐患场景是培养学生防范思维的直接素材。例如,针对学校集会、公共场所易发生的拥挤踩踏隐患,可组织学生围绕真实或模拟场景(如“不慎被踩踏的后果”“旁观者如何行动”“当事人如何应对”)展开深度讨论。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并记录身边的安全隐患及事故苗头,将其制作成警示小报进行宣传,能将外在的观察转化为内在的警醒。正如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言,教育的艺术在于唤醒与激励,这些身边小事恰能唤醒学生对安全的深层重视。
二、动之以情:在体验中提升防护能力
安全防护技能的形成,仅靠说教难以奏效,必须依赖真实或模拟情境中的亲身体验,方能内化为学生的能力。
1. 在日常小事中积累体验
学生常将轻微创伤或不适直接诉诸教师,缺乏自主处理意识。针对此现象,可通过主题班会倡导“小问题自主解决”,并在班级配备基础消毒药品和简易包扎用品,教授学生处理轻微擦伤、划伤等技能。这种基于真实需求的实践,能有效丰富其自我防护的直接体验,增强应对小意外的信心。
2. 在模拟情境中锤炼技能
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安全风险情境,是高效传授自护方法的途径。例如,针对学生违规投掷粉笔擦可能伤及眼睛的风险,教师可模拟演示伤害后果,随即组织学生开展眼部进异物的紧急自救互救演练,并讲解科学处理方法(如勿揉眼、用清水冲洗等);针对学生踩踏风险,进行学生火灾、地震模拟撤离演练。这种情境化的学习,能让学生在“做中学”,深刻理解并掌握应对突发状况的正确步骤和要领。
三、导之以行:以规范引导远离风险
安全教育的终极目标在于塑造学生安全的行为模式,使其在学习和生活中自觉规避风险。
学校环境的复杂性和学生的身心特点决定了安全隐患的客观存在,“防患于未然”是核心策略。导行之要在于积极引导与严格规范并举:一方面,应大力倡导并组织学生参与丰富多彩、有益身心的课外活动,满足其发展需求;另一方面,必须明确规范,禁止学生参与不科学、高风险的活动,严禁前往存在安全隐患的场所。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使之成为其远离安全事故的内在保障与自觉行动。
四、结语
学校安全教育是一项需持之以恒、精耕细作的系统工程。班级作为主阵地,必须摒弃宏大空泛,坚持“以小促大”的策略——从学生日常接触的细微事件、细微隐患、细微需求出发,运用“晓之以理”唤醒认知,“动之以情”深化体验,“导之以行”塑造习惯。制定如《班级安全公约》《班级安全台账》等具体规范,明确身边风险点,引导学生时刻防范。唯有将“平安”的种子深埋于学生心田,通过日复一日的细微灌溉,方能使其生根发芽,最终收获校园长久祥和、师生幸福安宁的参天大树。做实安全教育,必始于班级,成于细微。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Z]. 北京:教育部办公厅,2007.
2.陈玉琨《安全教育:从认知到行为的转化路径研究》[J]. 教育研究,2020.
3.第斯多惠《德国教师培养指南》[M]. 袁一安,译.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4.王 璐、张建华《“微情境”体验式安全教育模式实践探索》[J]. 中国教育学刊,2021.
5.李志刚等.《班级安全公约的制定与学生行为习惯养成》[J]. 教学与管理,2019.
6.浙江省教育厅《中小学校园安全隐患排查手册》[Z].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20.
7.刘 洋《体验式学习在青少年自我保护教育中的应用》[J]. 教育实验与研究,2022.
责编:陈洁
一审:陈洁
二审:陈暑艳
三审:黄维
来源:科教新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