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师大新传院实践团赴国茶村解构汉苗文化共生密码

伍佳彤 马佳琪 张婧茹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7-03 14:23:18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73日讯(通讯员 伍佳彤 马佳琪 张婧茹)为深入探究乡村文化场域中不同民族文化的交融共生机制,挖掘传统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潜在价值,近日,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言系乡情•语兴国梦”暑期社会实践团走进湘西保靖县国茶村,开展为期12天的深度调研实践活动。实践团通过实地走访、深度体验,探寻汉苗文化在乡村场域中的共生密码。

实践团合照

苗绣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符号。实践团走进苗服店铺,店主向成员们展示了苗绣中平绣、破线绣等多种针法,讲解苗绣图案中蕴含的迁徙历史与自然崇拜。“苗绣里的蝴蝶纹象征着祖先,八角花纹代表着太阳。”店主的讲述,让抽象的文化符号变得鲜活。实践团成员还亲手体验了苗绣制作,在穿针引线中体会到非遗技艺的精细与文化传承的不易。实践团成员感慨道:“苗绣的一针一线不仅是技艺的体现,更是苗族文化基因的延续,指尖的触感也让文化传承有了更直观的感受。”

实践团成员试穿苗服

语言是文化的活化石。实践团通过走访村民,系统调研了国茶村汉语与苗语的使用情况。在与村民的交流中,成员们初步了解到,中老年村民日常多用苗语交流,而年轻一代及旅游服务场景中,汉语使用更为普遍。这种语言使用的代际差异与场景分化,折射出文化传承与现代化发展的动态平衡。实践团还向村民学习了“你好”“谢谢”等基础苗语表达,在语言的互动中拉近了与村民的距离。村民在闲聊中表示:“汉语交流更方便,但在日常生活中,苗话还是不能丢,不然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就断在我们这辈了。”这番朴实的话语,道出了村民对语言传承的珍视,也展现出两种语言在乡村生活中交织共生的鲜活图景。

实践团成员与村民交谈

踏访苗乡寻文脉,深耕乡土探共生。“此次调研中,实践团成员以客观视角记录文化现象,从空间载体、非遗技艺、语言使用等维度,解构汉苗文化共生的内在逻辑。”实践团负责人介绍,未来,实践团将探寻“传统节庆民俗+乡村振兴”的新路径,进一步传播国茶村的文化故事,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责编:谢璐

一审:封豪

二审:王晗

三审:刘永涛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