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览·彭雪开谈地名㊷|绥宁地名由来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7-03 08:53:20

【编者按】

中国地名,是分布在历史长河里的时空符号,集聚蕴藏了各个时期的历史、地理、人文信息,构成一种用于识别、命名和交往的独特文化。

来自湖南工业大学的彭雪开教授,有“当代徐霞客”之誉,现任中国地名学会常务理事,是原民政部地名研究所科研基地首席专家。湖南日报社株洲分社联合湖南工业大学宣传统战部,开设“彭雪开谈地名”专栏,畅谈“中国政区地名由来”系列话题,敬请关注。


绥宁置县前,历有徽州、诚州、莳竹之称谓,皆为唐、宋时溪峒州、羁縻州及朝廷军事、政区辖地,历为松外蛮及飞山蛮所据。其境内军事、政区地名,皆有历史文化渊源可考。

徽州,《新唐书·地理志下》认为属羁縻州。《宋史·蛮夷二》:“诚,徽州,唐溪峒州。宋初杨氏居之,号十峒首领,以族姓散掌州峒,太平兴国四年(979年),首领杨蕴始来内附。五年(980年),杨通宝始入贡,命为诚州刺史。”《太平环宇记》云:唐武德四年(621年)置弓阝州(误为刊字),贞观十一年(637年)置徽州。由此推断,徽州唐宋时为羁縻徽州。

徽州,何以名之?

徽,古文中多指绳索。源自《易·坎》:“系用徽纆,寘于业棘。”陆德明释文引刘(表)云:“三股为徽,两股曰纆,皆索名。”《说文· 系部》、杨雄《解嘲》《玉篇·系部》,皆释为此义。后引申为束缚、捆绑之意。州,行政区划单位。古文中州、洲互通。字出甲骨文,字形像河流中有沙洲之状。《诗经·国风·关雎》《说文· 水部》,皆释为此本义;亦指地方行政区单位。历代多有兴废,一般高于县级行政单位。

唐初,朝廷在边塞内地置羁縻州后,南方诸峒蛮,时归时叛。归时为溪峒州,自立为王;叛时,常被朝廷征抚。据《新唐书·南蛮传》,唐代韩云卿《平蛮颂并序》,南宋郭居仁《蜀鉴》等载,从唐初至唐大和年中,徽、诚州多为洞蛮大酋所控,“大和中”政治稍安时,又多为朝廷羁縻。徽州得名,当与朝廷这种控制体制有关,故名“徽”,意为被当时朝廷所束缚、控制。这是符合唐朝治理边疆诸“蛮”实际情况的。

诚州。何以得名?

诚,真诚。字出《易·乾》:“修辞立真诚,所以居业也。”孔颖达注:“诚,谓诚实也。”《说文》:“诚,信也。”古今文中本义为真诚。州,高于县级的行政区划单位。诚州之置,实与湘西杨氏土酋杨再思密切相关。

清光绪《宝庆府志·大政记》《靖州县志》等载:杨再思(869—957年),祖籍吉安。唐懿宗咸通十四年(873年),杨再思随父守叙州。后江陵节度使举杨再思为叙州知州,领五溪峒地,辖15峒,亦称五溪长史。唐天祐年间(904—907年),边郡割据,杨再思守沅州。唐末,北方黄巢义举,大军进攻岭南,途径荆湖北路、荆湖南路时,叙州大乱。唐末五代初,王室衰微,藩镇割据,其时叙州(治今洪江市黔城)南部,苗、瑶、侗族,在世据叙州大酋潘、杨后裔潘金盛、杨承磊的统领下,逐渐繁兴,形成飞山(今湖南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县城5公里处)蛮。

《十国春秋·楚八》等史籍载:乾化元年(911年),楚王马殷遣昭州刺史吕师周平飞山蛮,杀杨承磊,擒获潘金盛,斩于武冈城。杨承磊族人杨再思,率飞山蛮附楚。杨再思以“诚心固守”之意,自称诚州,后又在飞山寨附近渠水东岸筑州城(今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县城对岸)。之后,称为“杨氏城”。其时,武冈西南境(今绥宁及城步大部地域及新宁县小部地域)之“苗蛮”,投靠诚州,杨置为徽州,故史书上称为“诚徽州”,继奉唐昭宗(哀帝李柷)天佑年号。楚王复以杨再思掌控其地,封为诚州刺史,为朝廷羁縻州。

杨再思取得合法地位后,徽诚州改称十峒。杨融合各少数民族,兵屯民聚,商贾出入,经济社会得到适度发展,兵民乐业。徽诚州,虽为宋羁縻州,实为杨氏所据。

绥宁境域,秦属象郡镡城县。西汉属荆州武陵郡镡城县与零陵郡都梁县。东汉沿袭之。三国至西晋,属荆州武陵郡镡成县与邵陵郡武冈县地。东晋至南朝宋、齐,属武陵郡舞阳县与湘州邵陵郡武冈县地。南朝梁属邵陵郡武强县与南阳郡龙檦县地。隋属长沙郡邵阳县与沅陵郡龙檦县地。唐贞观十一年(637年)始名徽州,属江南西道邵州邵阳郡。大历十二年(777年),属溪峒州。大和年间(827一835年)改为羁縻州。五代后梁乾化元年(911年),归楚称十峒,属叙州。南唐保大八年(950年),楚在今县北部置武阳砦(遗址在今李熙桥镇苏洲村),属叙州。后周显得年间(954一960年)复为徽州,属溪峒州。《明史·地理志》载:青坡巡检司,曾移置武阳砦。《读史方舆纪要》:北宋熙宁六年(1073年)置武阳寨,清同治《绥宁县志》云:因位武冈之东而得名。由此观之,五代之后,武阳历为湘西南军事要塞。

隋唐时,一部分松外蛮(居今四川盐城源、盐边县之间),与“五溪蛮”融合,势力大增,割据称雄,后逐为杨氏飞山蛮酋所据。此后,飞山蛮势力坐大,叛服无常。《绥宁县志》等有关史料记:显德时(954—960年),湖南节度使周行逢死,周之叙州刺史钟存志,奔赴武阳砦,以防叙州蛮反攻。叙州蛮符彦道部杨正岩,复徽州、诚州,称王,二州遂又成为溪峒州。

北宋庆历元年(1041年),徽州又为宋朝羁縻州。嘉祐五年(1061年),以邵州蛮杨光倩(通汉子)知徽州。宋熙宁五年(1072年),宋朝廷置关峡砦(军事要塞,含今城步苗族自治县西北部),又筑武阳、关峡二城,隶邵州。九年(1076年)废羁縻徽州。

元丰四年(1081年),以原溪峒徽州地置莳竹县,隶荆湖南路邵州,后因土著反对,六年(1083年)改隶荆湖北路之诚州。八年(1085年),飞山蛮复溪峒徽州。朝廷迫于形势,析莳竹县南部置临口砦(今通道侗族自治县临口乡内)。元祐初(1086—1090年)朝廷开道路,废堡砦。自此后,五溪郡县弃而不问。莳竹县实废之。崇宁元年(1102年),宋复羁縻徽州。

共和国《绥宁县志·大事记》:“崇宁二年(1103年),朝廷派军队对飞山蛮实行剿抚并用,恢复莳竹县,当年改绥宁县,寓意绥之以宁。隶邵州。”崇宁五年(1106年),改隶荆湖南路武冈军。是年于临口砦置临冈县,属武冈军。南宋绍兴三十年(1160年),临冈县并入绥宁县。

莳竹,县级政区地名。《元丰九域志·邵州》:“元丰四年以溪峒徽州为莳竹县,隶州。”以古地名莳竹村为县名。元祐二年(1087年),《宋史·卷十七》载:改诚州为渠阳军。峒蛮首领杨晟台于临口举事,朝廷派兵镇压,败。湖南转运副使李湜,受哲宗派遣与杨晟台谈和,废莳竹县。崇宁元年(1102年),朝廷将溪峒徽州,改为羁縻徽州。《读史方舆纪要》载:崇宁二年(1103年)复置莳竹县。治今绥宁县李熙桥镇苏州村(原莳竹村)。清道光《宝庆府志》《绥宁县志·县城》,均有明确记载。一些方志、地志载莳竹县治,在今绥宁县寨(在)市镇,依据不足。《绥宁地名源流考》有详考,今暂不赘述。

绥宁,何以为名?

绥,古文中本义指登车时拉手之绳索。字出《书·武成》《诗·大雅· 民劳》,《左传·哀公二年》《论语·乡党》,皆释为牵制的绳索。宁,在甲骨文中,字形象柜中藏贝状。《说文》《说文解字注·宁部》多释为佇(宁)立之意。后引申为安定之意。绥宁,意为安抚牵制,使其安定不易。

绥宁县设置后,县境内宋末及元、明、清的苗、瑶人,受当地贪官污吏欺压,时有义举,均以失败告终。明洪武三年(1370年),划属靖州后,县境行教化,社学始兴。之后经济社会也缓慢发展。但官场腐败,社会动荡,民生艰难。不过,自置绥宁县后,朝廷可控,县名不易。民国3年(1914年),属辰沅道,民国11年(1922年)直属省。

1949年绥宁解放,属会同专区。1952年10月20日,置绥宁县,治寨市;先属芷江专区后属黔阳专区。1954年县治迁至今县城长铺镇。之后,政区调整,县域频析,归属随政区调整而随属。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境内百姓安居乐业。1959年属邵阳专区,1968年属邵阳地区。1986年元月,邵阳地区撤为邵阳市,终成现域,属邵阳市。改革开放后,旧貌不可复识。

境内地处湘西山地丘陵区与南岭山地交错地带,大山纵横,海拔1000多米的高峰100多座。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主要有沅江支流巫水、资水支流武阳河流经。山上盛产松、杉,楠竹、油茶、油桐,柑橘次之。为湖南省重点林业县。松脂、玉兰片、香菇、木耳等闻名于世。黄桑坪自然保护区,有香果树、花榈、银鹊树、长苞铁杉等珍木。山林中有黄腹角雉、白鹇、云豹、大鲵、苏门羚、穿山甲、华南虎等国家保护动物。矿产有铁、金、锰等。有邵阳公路经此,县乡公路通乡达村。农产有稻、玉米、油菜籽等。工业有造纸、松香、竹艺、木工、罐头、皮件、农具、水泥等企业。古迹名胜有普照寺、仙人桥、六鹅洞瀑布等。纪念地有鸡公坡山麓“红军烈士纪念亭”等。

出品/湖南日报社株洲分社 湖南工业大学党委宣传统战部 新湖南株洲频道 华声在线株洲频道

策划/周小雷 廖义刚

执行/张 咪 刘韵霞 龙子怡

本期特别鸣谢绥宁县委宣传部

往期回顾:

博览·彭雪开谈地名① | 炎陵地名由来

博览·彭雪开谈地名②|茶陵地名由来

博览·彭雪开谈地名③|攸县地名由来

博览·彭雪开谈地名④|醴陵地名由来

博览·彭雪开谈地名⑤|株洲地名由来

博览·彭雪开谈地名⑥|天元地名由来

博览·彭雪开谈地名⑦|荷塘地名由来

博览·彭雪开谈地名⑧|芦淞地名由来

博览·彭雪开谈地名⑨|石峰地名由来

博览·彭雪开谈地名⑩|渌口地名由来

博览·彭雪开谈地名⑪|长沙地名由来

博览·彭雪开谈地名⑫|星沙地名由来

博览·彭雪开谈地名⑬|芙蓉地名由来

博览·彭雪开谈地名⑭|天心地名由来

博览·彭雪开谈地名⑮|岳麓地名由来

博览·彭雪开谈地名⑯|开福地名由来

博览·彭雪开谈地名⑰|雨花地名由来

博览·彭雪开谈地名⑱|望城地名由来

博览·彭雪开谈地名⑲|浏阳地名由来

博览·彭雪开谈地名⑳|宁乡地名由来

博览·彭雪开谈地名㉑|湘潭地名由来

博览·彭雪开谈地名㉒|雨湖地名由来

博览·彭雪开谈地名㉓|岳塘地名由来

博览·彭雪开谈地名㉕|韶山地名由来

博览·彭雪开谈地名㉖|衡阳地名由来

博览·彭雪开谈地名㉗|雁峰地名由来

博览·彭雪开谈地名㉘|珠晖地名由来

博览·彭雪开谈地名㉙|石鼓地名由来

博览·彭雪开谈地名㉚|蒸湘地名由来

博览·彭雪开谈地名㉛|衡南地名由来

博览·彭雪开谈地名㉜|衡山地名由来

博览·彭雪开谈地名㉝|衡东地名由来

博览·彭雪开谈地名㉞|祁东地名由来

博览·彭雪开谈地名㉟|耒阳地名由来

博览·彭雪开谈地名㊱|常宁地名由来

博览·彭雪开谈地名㊲|邵阳地名由来

博览·彭雪开谈地名㊳|邵东地名由来

博览·彭雪开谈地名㊴|新邵地名由来

博览·彭雪开谈地名㊵|洞口地名由来

博览·彭雪开谈地名㊶|隆回地名由来

责编:龙子怡

一审:龙子怡

二审:廖义刚

三审:周小雷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