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烟火入山水人文——在细节处锻造可触摸的郴州文旅

  郴州日报   2025-07-03 08:47:35

郭增

行走在佛山,骑楼转角姜撞奶的甜香、醒狮馆孩童的笑声、游客掌心温热的陶泥,早已超越观光本身。佛山文旅如巧手匠人,将宏大文化揉入市井烟火,揭示朴素真谛:文旅之根在人间烟火,产品之魂在人的参与。这为郴州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佛山文旅的“三微”智慧启示

佛山文旅的成功,在于其摒弃宏大叙事,转而深耕“微场景、微参与、微叙事”的细腻表达,将厚重的文化基因融于可感知、可互动、有温度的日常细节之中,为游客营造沉浸式的生活化文化体验。

微场景:文化切片生活化。岭南天地将历史化为可触摸的日常,骑楼外墙的老照片讲述梁园往事,半开窗内阿婆飞针走线织广绣的身影成为流动的风景线。醒狮主题咖啡屋更以“采青曲奇”解构非遗,黄飞鸿狮头与狮形马卡龙相映成趣,老板娘笑吟吟解说“吐幅”动作的设计灵感。文化在此非供奉之物,而是呼吸着的市井气息。

微参与:游客化身手艺人。海天酱油工厂重构工业旅游想象,游客沿玻璃廊桥见证黄豆变为酱油,更沉浸于“复古打酱油”的趣味互动与“酱油绘画”的创意迸发。其闭环设计尤为精妙——体验结束步入工厂餐厅,游客可用海天金标生抽、拌饭酱与新鲜食材碰撞火花,亲手烹饪专属料理,将参与感沉淀为味蕾记忆与消费行动。

微叙事:细节承载温度。黄飞鸿纪念馆里,一双鞋帮磨白、鞋底沾泥的旧布鞋静静陈列。旁注写着:“1894年,陪他走过37条街,治过128位挑夫脚伤。”没有宏大叙事,具体的时间、数字、场景却让侠医形象瞬间血肉丰满。文化从教科书走出,成为可触摸的“身边人”。

郴州文旅“三化”落地路径

郴州坐拥雾漫小东江仙境、高椅岭丹霞奇观、“半条被子”的温暖、湘昆瑶绣千年余韵。然明珠散落,亟待开凿“可参与的接口”。

化景为忆,风景转为掌心创作。借鉴佛山张槎《吃笋地图》的轻量化创意串联,郴州需让风景从“观览对象”转为“创作素材”。破局关键在于以轻量化手作打通资源转化链:针对莽山雾凇“可遇不可留”的遗憾,设立手工点,教制微缩水晶雾凇——用细铁丝弯折成五指峰骨架,现场水雾速冻封存冰雪奇观,配上雾凇形成原理科普,让科学知识与自然美学同步传递;借鉴佛山将工业品转化为艺术的思路,在高椅岭划定安全区域供游客拾取小块丹霞石,提供矿物颜料指导绘制山水纹样,完成后激光刻录编号及坐标,附电子版“岩石身份证”,科技赋能将亿年岩层化为可触摸的、独一无二的纪念;学习佛山利用当地材料的理念,在仰天湖,利用草原定期收割的天然草料,教授编织“盘王印”书签、草蚂蚱等小物件,材料取自自然,成品归于生活,载草原清风入行囊。

化传为戏,传统变为沉浸剧本。效法南海渔耕粤韵园“玩野生活节”激活老景区的模式,郴州需让非遗从“被展示”变为“被生活”。破局关键在于以角色代入重构文化叙事:借鉴佛山醒狮主题咖啡屋,在裕后街设“昆曲初体验”工坊,专业演员指导穿戴戏服,试唱《牡丹亭》经典名句,周末推出短时沉浸式剧本游,游客化身杜丽娘游走古宅回廊,主客互动打破非遗传播壁垒;借鉴佛山祖庙非遗工坊强调参与过程而非完美成果,在瑶寨,由传承人或资深绣娘指导游客编织“长鼓纹”杯垫,由银匠指导敲拓简易图腾吊坠,完成后颁发“非遗见习证书”,捏坏的陶泥、绣歪的针脚恰是最珍贵的参与印记。

化俗为家,日常融入可居生活。借鉴岭南天地让当地居民生活(如阿婆织绣、店主讲故事)成为核心吸引物的精髓,郴州需让情感联结从“历史封存”变为“活态保护”。破局关键在于以真实在地性培育情感联结:在重点文旅街区或村落,现场制作杀猪粉、栖凤渡鱼粉,设置柴火灶台供游客烹饪;引入“丙午市集”模式优化夜市体验,在合适区域设置本土食材展销与体验区,如桂东黄糍粑现场捶打演示与品尝、瑶山云雾茶免费品鉴,将“吃玩购一体化”经验融入夜市动线;深化自然疗愈价值,在“氧都”桂东等地,由森林疗养师带领进行苔藓拓印、晨间观鸟等轻体验,组织游客制糍粑、辨识并采摘草药缝制驱蚊香囊,通过生态手作深度连接自然。

责编:梁可庭

一审:梁可庭

二审:罗徽

三审:陈淦璋

来源:郴州日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