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湘西红色资源 培育时代职教新人

杨书生   新湖南客户端   2025-07-02 16:04:24

/杨书生

红色文化资源党在革命斗争与发展进程中沉淀下来的瑰宝,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伟大的革命精神,是极为珍贵的精神财富,对于当代社会具有不可估量的教育价值和深远意义。调研发现,从建立联动教育体系、打造高素质教学团队、创新体验式教学模式三个方面发力可以有效地将当地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职业教育思政源泉,促进革命传统教育与专业技能培养的深度结合,探索出培育既有专业技能又有爱国主义精神的时代职业教育新人的可行方案。

湘西地区作为湘鄂川黔革命老区的中心,蕴藏着众多红色文化瑰宝,如贺龙元帅故居、精准扶贫首倡地十八洞村等,都可以为职业教育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鲜活的素材。在当前职业教育不断深化变革的过程中,红色文化资源的价值已单一的历史传承,发展成为“思想引领—技术培育—行动创造”的立体样板,为实现培育“又红又专”职业教育新人的新时代职业教育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革命传统资源所蕴含的奋斗精神与专业领域所需的工匠精神存在着本质的契合,二者在“技能报国”的行动中实现了心灵共鸣。就实际应用而言,湘西地区将红色文化元素融入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不仅回应了职业教育育人目标核心命题,也为职业教育践行立德树人根本宗旨探索出切实可行的实践方案。

系统构建协同机制,打造红色育人立体化格局

顶层设计与资源整合的系统性创新。秉承系统观念,依托湘西职教集团,加强校地联动,当地政府牵头,职业院校、文化旅游、党史研究共同参与,共同构建多领域协同人才培养机制,全面整合湘鄂川黔革命老区遗址和十八洞村等重点资源,编制“湘西红色资源分布图”,合力开发智慧红色教学资源,推动史迹、现实案例与教学内容有机融合共同构建红色+职教”融合新生态,促进传统革命精神与现代职业教育精神同频共振、协同共进

区域协作与城乡联动的均衡化推进。借助湘西职教集团,组建“红色教育协作联盟”,开展“城乡联动研修实践”等活动。利用数字化系统共享红色优质课程资源,有效缩小区域间城乡间思政教育资源差距。采用混合式教学方式扩大红色文化影响力,将革命传统教育与职业技能实训相融合。如在革命遗址现场组织导游专业学生进行现场讲解、安排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参与红色旅游商品网络营销等,实现“移动思政教学”与职业素养的同步提升

职普融通与学段衔接的一体化设计。构建湘西地区各级学校一体化红色教育协同体系,针对学生不同年龄段的认知规律设置阶梯式实践活动:低年级以“革命故事熏陶”为主,初中、高中突出“理想信念培育”,职业院校注重“工匠精神与爱国情怀融合”,促进红色文化教学从知识传授提升到价值观塑造,覆盖全学段。在职业院校可以组织机械类专业学生打造“红军精神”主题构件、交通类专业学生实施红色引擎”车辆维修、设计类专业学生开发革命历史文创作品等“专业实践中的红色传承”活动,实现专业技能培训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统一。

多维锻造师资队伍,夯实红色精神传承核心力量

专职教师红色素养的淬炼工程。加强对职业教育教师的红色文化培训,开展职业教师“红色素养提升计划”邀请专家举办讲座或组织教师赴塔卧革命旧址、十八洞村等教育基地进行实地研学,将地方红色历史深度融入教学内容让教师深入理解红色资源的精神内涵和教育价值,提高教师运用红色资源开展教学的能力和水平。创建“红色教育名师工作站”,推广体验式教学、任务驱动式学习等新模式构建“理论学习—实地考察—课堂转化”三位一体的培训体系,打造一支政治过硬、使命意识强的思政课专业化师资队伍。选派优秀教师到红色企业或革命圣地跟岗学习、实践锻炼,开辟实践教学新路径,增强红色文化教育的感染力和实效性。

兼职导师资源库的多元化建设。打造“湘西红色教育专家团队”,重点吸纳各领域具有红色基因或时代楷模精神的人才,邀请党史研究者、革命先辈后代、优秀退役军人、传统手工艺传承人、乡村振兴带头人等担任客座教师。开展“榜样工匠校园行”活动,分享科技报国、乡村振兴等事迹,展现新时代奋斗精神。如安排苗绣艺人主持《传统技艺中的红色故事》实践课,引导学生在技艺体验中领悟民族传统与革命理想的结合,达到“弘扬革命精神”与“塑造专业能力”的双重功效。

教学创新能力的数字化升级。鼓励教师创新适合职业教育学生特点的教学方式,运用虚拟现实(VR)技术再现“十万坪战役”等历史场景。开发“掌上湘西红色记忆”在线学习平台,提升革命传统教育的吸引力与互动性。结合职业教育专业特色,如让软件专业学生开发红色文化应用程序数字媒体专业学生拍摄“苗家鼓乐颂英雄”短视频,将数字工具融入课堂教学将此作为专业技能训练成果展示,实现“思政教育科技赋能—能力培养”的协同发展。

深耕实践教学课堂,突出红色报国担当沉浸式培育

精品实践路线的场景化设计。规划“信念之旅”“使命之旅”“发展之旅”三条红色研学路线,让实景变课堂、史实变教材。“信念之旅”追寻红军在湘西的战斗足迹,“使命之旅”参观贺龙元帅故居,“发展之旅”体悟十八洞村的脱贫历程与振兴实践。在“发展之旅”中,组织涉农专业师生参与乡村产业扶持,网络营销专业团队开展农产品直播推广,体现了“移动职业实践的特点,促进红色教育由认知观摩向服务奉献转变。

情境实践课程的专业化融合。以革命旧址、乡村实践点为载体,打造“情景体验式”教学项目。如在塔卧革命老区复原“征兵动员”场景,参训学生结合导游讲解、文艺表演等特长参与历史情景再现;在十八洞村设立“乡村发展实践点”,指导学生开展农产品网络营销活动。这种“职业素养与红色体验相融合”的教学方式,使爱国主义教育由感性认知深化为能力提升与行动自觉。在实践过程中,旅游专业学生在革命纪念地提供导游服务,既提升了业务能力,也增强了对革命精神的认同;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策划红色旅游产品推广方案,实现了商业理念与革命传统的协同。

志愿服务与项目实践的常态化开展。将红色文化渗透到社会实践工作中,构建“公益服务—项目培育—民生帮扶”长效机制。组建“职教先锋志愿团”,与革命老区退伍军人等结对帮扶,协助整理革命史料,编纂《湘西革命前辈口述史》等资料。结合职业教育专业特色策划专项活动建筑专业学生运用三维建模技术为塔卧地区红军文物建立数字化档案、协助革命遗址修复测绘;旅游专业学生担任“红色旅游推广员”,策划拍摄湘西革命圣地推介短片;数字媒体专业学生实施“革命故事数字化再现”项目,将“贺英游击纵队”等历史场景通过动漫、短视频形式生动呈现。引导各专业发掘红色文化与技能培养的契合点,形成“一专业一红色”的特色育人格局。

结论

善用湘西红色文化资源培育新时代职业教育人才,是践行培根铸魂教育使命的关键举措。通过构建“联动机制—教学团队—体验课程”三维一体的育人模式,将红色文化所承载的奋斗精神转化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内生动力,实现革命传统与职业素养的有机融合。这一做法既拓展了职业教育思政教育维度,又为青年学子确立了“技能报国”的人生方向。

展望未来,深化红色资源在职业教育领域的运用需重点加强三方面工作:一是推动“红色元素深度融入专业教育”,设计具有专业特色的革命文化教学内容和实践活动;二是创新技术赋能方式,运用虚拟现实(VR)、人工智能(AI)等构建沉浸式、互动式红色学习环境;三是拓展校地协同范围,与革命纪念地、革命老区建立稳定合作关系,构建“资源共享、协同育人、互利共赢”的红色职业教育发展格局。让先烈们奋斗过的这片热土,深植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绽放职业教育之花,造就一大批“传承红色基因的新时代技能人才”。

(作者单位: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

责编:李孟河

一审:莫成

二审:杨元崇

三审:张颐佳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