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7-02 10:02:50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蒋睿 通讯员 胡文标
盛夏七月,湘乡的田野上,稻浪在灼热阳光里翻滚如沸。
湘乡市泉塘镇双江村的田间,彭双清与丈夫舒纲举站在田垄上,汗水浸透的衣裳紧贴着脊背。眼前这片广袤的稻海,早已不是他们曾经仅靠双手耕作的几亩薄田。如今,这里回响着农机的轰鸣,见证着他们从“靠天吃饭”的传统农民,到驾驭机械化、谋划产业链的农业创新领路人的蜕变之路。
2024年,彭双清参加湘潭市高素质农民培育项目,赴浙江考察“千万工程”。在杭州永安村,她亲见稻田变身为融合共享小院、亲子乐园、稻鱼共生等业态的农耕乐园,大米深加工产品及品牌米溢价显著(达12元/斤),深刻领悟三产融合潜力。返程后,她与丈夫立即行动:以“纲举大米”品牌为核心,从初加工、精包装切入,借力电商拓展销路,并规划后续米制品开发提升附加值;同时制定农文旅分阶段策略:初期通过中小学研学及农机科普引流,后期完善设施打造特色IP,深化农文旅融合。
近年来,湘潭市针对以往农民培训存在的规划分散、方式单一、效果弱化等问题,创新构建“四维一体”保障体系和“四维协同”赋能平台,走出了一条组织化、体系化、实效化的高素质农民培育新路。
湘潭创新建立由市领导牵头、市农业农村局统筹政策、人才集团落地实施、高校提供技术支撑、企业提供实践基地的“1+N”多体联动机制,形成协同推进合力。资金使用建立财政总体把关、部门具体监管、第三方全流程审计的三重防线,确保规范透明。服务帮扶集成政策、金融等要素资源,推出“新农人成长贷”等专属金融产品,为学员创业注入动能。
培训前,通过为期两个月的育前摸底调研,湘潭市农业农村部门深入20余个乡镇、80余家农业企业,构建起“产业需求精准画像—学科设置靶向定位—教学方式因人而异”三维立体培育模型。在“休闲农业全链营销”等特色班中,学员系统学习种植技术、深加工工艺、电商运营知识,推动三产深度融合。技术赋能依托“云上智农”平台,集成需求调研、课程匹配、在线学习、实操考核、跟踪服务全链功能。市场资源整合则通过搭建行业协会、产业链合作平台,促进“种植—加工—销售”全链闭环发展。
针对农业经营主体“缺技术、缺市场、缺品牌”的困境,湘潭市采取“点对点”精准教学策略。如在湘莲深加工课程中,通过案例实操帮助学员掌握电商直播、品牌IP孵化等技能。同步实施“面对面”示范教学,将57名优秀农业经营主体负责人、致富带头人纳入师资库,通过“现身说法”形成“学员变导师”的知识反哺机制。通过“一乡一业、一村一品”规划推动片区联动发展,如湘乡市壶天石山羊养殖协会与湘潭县玉桥养鸡专业合作社跨区合作,带动周边54户农户形成“养殖+加工+销售”集群经营。同时以产业链为纽带实施“链与链”相融培育,在“农产品+加工+电商”融合示范班中,推动湘潭生猪产业与肉制品深加工及冷链仓储销售全链贯通。
高素质农民培育实施以来,已显现多重成效。50名学员考取农业经理人证书,冯程程、肖艳红、温自钧等80余名本土讲师崭露头角;带动420位农村闲置劳动力就业,其中女性占比38%,构建起多元活跃的乡村就业格局;建立“专家屋场答疑”机制解决生产难题323项,首程农业2025年上半年营收同比增加200万元,带动村集体年增收50万元;罗情、郭文萍等学员推广有机肥替代、生态养殖模式,推动农业向环境友好型转型。
如今在湘潭,“培育一个、带动一片”的倍增效应持续释放,高素质农民正成为激活乡村发展动能的关键力量。
责编:蒋睿
一审:彭婷
二审:颜石敦
三审:白培生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