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副刊·湘韵丨作家写作家㉕丨谢宗玉:草木童心,温润如玉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7-02 09:37:02

文丨张觅

我第一次见到谢宗玉老师,是在2013年7月。当时得知省作协、毛泽东文学院在招收第十二届中青年作家研修班的学员。因为身在省直单位,我便直接赶到省作协去提交材料。谢老师当时是省作家协会创研室负责人、毛泽东文学院培训部主任。

毛泽东文学院草木葳蕤,满眼葱郁,非常安宁。而我见到的谢老师,戴着眼镜,气质温润,儒雅得仿佛大学中文系的教授,和周围的草木环境极其契合。谢老师微笑着给我介绍了作家研修班的情况,并收下了我的材料。一个多月后,我等消息等得有点着急,就给创研室打电话询问。谢老师接了电话,并没有不耐烦,反而安慰我说,有实力就一定会被录取的,录取了会尽快通知我。

九月初的一天,我正在对着电脑写文章,突然手机响了,我没有看屏幕就接了。那边说:“你好,我是谢宗玉。”我心思还在文章上,看着电脑说:“您好,请问有什么事吗?”谢老师说:“恭喜你,你被研修班录取了。”我这才反应过来:“啊,是谢老师!谢谢谢老师!”

放下电话,我十分感动。没想到谢老师如此忙碌,还会记得我这个小小的要求,结果出来便亲自打电话通知我。不久,我收到了录取通知书,十月便来到毛泽东文学院学习,正式成为了谢老师的学生。

当时谢老师已经以散文成名,他是“文学湘军五少将”之首,和刘亮程并称为“北刘南谢”,但是他为人却非常谦逊,没有半点架子,与我们这些学员的相处也是亦师亦友。在离校之时,谢老师还特地与我们所有人一一握手道别。后来,他成为了湖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依然还是如初见时那般温润如玉的样子。

在学习期间,我读到他早年出版的《遍地药香》,十分惊艳。醇厚如酒的乡情,温柔似风的童年,都承载到了草木之上。在他笔下,人有物性,而物也有人性,彼此的命运有交融,而彼此的目光亦可平视。我尤为偏好他的语言,明明朴素无华,却有一种来自灵魂深处的忧伤和生命本源的疼痛。从中我领悟到,散文的魅力,从来不在于华丽辞藻与矫情修饰,而在于穿透纸面的那种深沉与悲悯,那种直击人心的美感与痛感,如天风浪浪、海山苍苍。

回到毛泽东文学院时,我总会去拜访谢老师。此时,谢老师便会沏来一杯绿茶,然后与我在茶香袅袅中聊着散文,时间便愉快地在文学寰宇中飘浮,偶见星芒熠熠。他的办公室堆满了书,案头放着文竹等绿植,看着心就静了。有时我还会获赠新书。而他其实是不轻易下笔的,他也告诫我:“要写得慢一点、深一点。”他不希望写作是简单的自我重复,而是每次都能超越从前的自己。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的思想随笔《时光的盛宴》、教育随笔《与子书》、文化随笔《千年弦歌》等书籍,就是他为自己不停开辟的崭新的写作领域。因此他的新书总能引起极佳的反响。

谢老师也写小说,他的小说如刀锋一般冷静尖锐,与散文完全是两种风格。他还写诗歌、评论,甚至涉猎儿童文学,可以说,他是个全能型作家,无法被简单定义。且他阅读极广,思考极深,故既有作家之灵动,又有学者之博学。有记者采访他,他微笑说:“没有标签才叫有意思。”

对谢老师了解越多,便越是佩服他。而且他身上总有种截然相反却融合无间的特质。谢老师是中文系科班出身,却曾在公安系统待了十五年,因此其书卷气中又有英姿飒爽的一面。他心思细腻且敏锐,能洞悉人性的幽微,却保有一颗童心,知世故而不世故。他为人低调,不喜社交,但在友人面前却妙语连珠、滔滔不绝。他气质之中有一种挥之不去的忧郁,甚至年轻时人送外号“忧郁王子”,但其实他又幽默诙谐,与之对话十分有趣。

和谢老师一年可能就见个一两次面,但每次见面,我都觉得极亲切,没有陌生感和距离感。大约是常读他的书的缘故。因为文如其人,所以见字如面。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谢宗玉,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湖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毛泽东文学院院长)

责编:周秋红

一审:周月桂

二审:曹辉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