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年演出340场到自费传承,55岁皮影匠用字幕机唤醒“消失的观众”

田甜   三湘都市报   2025-07-01 22:16:36

三湘都市报·新湖南客户端全媒体记者 田甜 通讯员 卿懿

守着皮影40年,从一年演340多场,到如今需要靠养蜂挣钱,55岁的宋伟军是浏阳皮影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他的大半辈子似乎都在与皮影打交道。为了不让老手艺失传,宋伟军自创白话剧本、买字幕机,每周进小学教孩子们皮影、表演课本剧,“只要有人愿意学,皮影就不会没落”。

7月1日,宋伟军又在家中研究起了皮影创新。

少时初识,被师傅领进门

“我很早就接触了皮影戏,没想到结缘就是大半辈子。”还在小学时,宋伟军的家乡里常有的皮影戏表演,这让当时的宋伟军十分着迷,晚上经常跑去看皮影戏,时间长了,他就会有模有样地跟着哼唱,仿佛自己也是舞台上的一员。

一次偶然的机会,一位叫江雄的人将宋伟军的表现收入眼中,将宋伟军介绍给了当时浏阳市皮影戏里人称“第一杆签”的刘忠义,跟着他学习皮影戏,做了他的徒弟。

1985年,15岁的宋伟军,开始正式学习皮影。

皮影的学习过程是十分复杂的,而在这之中,雕刻可以说是最难的大山。要在一张纸或者一张牛皮上,把一个人物雕刻出来,让一个动物怎样动起来,最后连接起来还要栩栩如生。宋伟军摸索了五六年,才逐渐掌握其中的门道。

而浏阳皮影在部分细节上同样具备自己的特点,比如在人物手的连接上,其他皮影戏是分为两节,而浏阳皮影分为了三节,这使得其在表演中,更显灵活和生动,但也同样拔高了学习与操作的难度。

历经数年的潜心学习与钻研,回报的果实是甘甜的。宋伟军的师父常常带着他与师兄,肩挑着箱担,到不同的地方演出。每个月几乎没有休息时间,一年基本能接340场左右的演出,一场的费用也从几块钱到十几二十几乃至三十多元。

皮影式微,自资不断坚守

1993年,宋伟军选择了单干的道路,一年的表演场次从之前三百多场削减到了一百场左右,皮影带来的收入大幅缩水;但家庭的负担却又日渐增长,孩子上大学的高昂费用等,生活的重担让宋伟军师傅不得不寻求他路。养蜂,成为他谋生的新方式。

尽管如此,宋伟军依旧没有放弃皮影戏,哪怕这几乎无法为他带来任何收入,许多曾经的搭档都已转行,他依旧坚持每年拿一笔钱出来投资皮影。

宋伟军说,他从小就非常喜欢皮影戏这门技艺,之后在学习皮影的过程中,师门长辈也都在不断告诉自己:“既然已经学好了这门技艺,就要服务好它,将它传承下去。”

为了将皮影戏传承下去,现在的宋伟军在进行皮影表演之余,还会在一些学校内,与孩子们互动,教导他们关于皮影戏的一些知识与技法。“希望更多年轻一代可以知道浏阳皮影戏这个剧种,同时能让现在学业愈发繁忙的孩子们,拥有一个更加快乐的童年。”宋伟军说。

此外,为了破除年轻人对于文言文与传统故事不感兴趣的困境,宋伟军自购了字幕机,将故事打字上去,同时自己重新创作剧本,以通俗的白话文来写现代的皮影戏,融合日常生活的题材,如《酒宴后的风波》《小炒便饭》等。

责编:田甜

一审:田甜

二审:丁鹏志

三审:丁兴威

来源:三湘都市报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