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7-01 18:15:58
文 | 罗峰
前不久和一位朋友聊天,他谈及弟弟生了二胎,还给我看他侄子的照片,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友人还提及孩子奶奶曾高兴地说:“有人才有世界”。朴实无华的话语蕴含着亘古不变的道理,我不禁思绪翩跹。
一
“有人才有世界”。作为曾经的国际关系专业研究生,我想起二十多年前学习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作者亨廷顿认为,人口规模、人口结构(年龄、族群、宗教)是影响一个国家、一种文明兴衰以及文明冲突的重要因素。显然,人类文明演变是一个缓慢过程,不同文明间的力量对比消长都与文明体量和文明能量密切相关,而人口是文明传承的基础和载体。
如今人口主要集中在城市,人类文明成就在城市得到完美而全面地体现。从中外城市发展的经验看,城市的繁荣或衰退与人口、产业变化密切相关。《乡下人的悲歌》《钢的城》《无地可依》等著作所描述的美国铁锈地带,就是人口、产业和城市一损俱损的典型景象。6月,一位在美访学的学友进行了为期一周的锈带自驾考察之旅,切身体会到人口问题的重要性。城市兴衰就是人口兴衰,典型锈带城市的人口从高峰期下降三分之一到三分之二。其实,产业革命的周期与美国创新的地理空间进行了切换,锈带就是100年前的“美国制造业硅谷”。
十多年前我公派留学斯坦福大学,在硅谷生活学习,切身体验到硅谷的创新与活力。斯坦福大学建立在养马场上,走上产学研一体化之路,与硅谷创新休戚与共。两位斯坦福毕业生用538美元的启动资金,在一间简陋的车库里创办惠普公司,开启了“车库创业”到科技巨头的传奇之路。30岁的黄仁勋和两位同事在丹尼餐厅吃着三明治聊天,随手在餐巾纸上写下创办公司的想法,如今英伟达公司市值富可敌国。我还记得周末去华人超市“大华99”买菜,旁边不远处就有那时还不起眼的苹果公司总部。在硅谷,大大小小的高科技公司星罗棋布,咖啡厅、餐馆随处可见,烟火气中显示出松弛感。
鉴往知来,美国锈带衰落于产业、人口、教育空心化的恶性循环,硅谷兴盛于科技、产业、人才的良性互动。城市既是“容器”,更是“磁体”,集聚着人口和人类的活动,迭代出复杂的分工合作机制,产生缤纷多样的业态。城市是活态的有机生命体,聚合着自然流、物质流、经济流、社会流、信息流。人类的进步和繁荣总是和这个特定区域联系在一起,人集聚到哪里,哪里就会繁荣。城市的核心是人,城市只要解决好人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安居乐业,城、业、人三者就会互促互进,共生共荣。
二
如今,逆全球化思潮有所抬头,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增加,中国经济增长将更多地依靠内部市场潜力和各城市竞相发展。在新技术与新业态涌现、“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化的今天,我国正在经历一场人口和经济的空间变局。截至2024年底,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7%,9.4亿人生活在城镇。全国295个城市中,167个人口在减少,其中秦岭—淮河以北的城市96个,以南的71个,三四线城市是人口减少的主阵地;7个城市的人口持平;121个城市的人口在增加。
城市的本质特征在于密度,是人口、产业、技术与资本等要素的高密度“空间集聚”。人口层级决定产业土壤,产业土壤孕育投资机遇。那些人口增加的城市不仅GDP总量在增大,而且经济活力、产业升级、创新浓度、商业魅力以及营商环境等要素表现良好,能够以城引人、以人促业、以业聚人,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人、城、业互融共生。以人才的聚集促进科技创新、产业壮大与经济增长,产业的壮大又吸引人才汇聚,不断增强城市的吸引力与竞争力。由此又带来住房需求、消费市场的扩大、人才的积累,特别是创新活跃度的提升。
创新是发明专利、新技术、新知识的商业化应用,新产品、新产业、新业态、新市场不断出现,并转化到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之中。因此,创新是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动力,驱动经济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打开世界地图,我们会发现,创新的地理分布是不平衡的,对人类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的创新活动都发生在很小的区域,并引领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不断向外扩散辐射而惠及更多的人。创新要有高浓度、高密度、互动式的“人才场”,以打通科学、技术、产业、资本、市场的壁垒,融人才、知识、资金、技术为一体。因此,创新的主体和创新力的载体本质上都是人。
青年人才是创业创新的活力源泉,是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主力军,是国家和城市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得年轻人者得天下,对年轻人的吸引力与友好度,决定着城市的未来。提升城市能级,推进产业升级,千方百计吸引高校毕业生。既“抢人”更“养人”,厚植包容性的创新创业土壤,打造“轻装上阵”的创业生态,营造“背双肩包创业”新常态,让创新、创业、创富不断涌现。大力建设青年友好型城市,源源不断地吸引更多青年人才与城市相互成就、共同成长,把创业创新活力和美好幸福生活融为一体,共创美好未来。
三
如何提升人、业、城的协同发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业、城的重要论述,党的二十大报告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人、业、城的重要决策部署,践行人民城市理念,洞察城市发展规律,发展各具特色与优势的产业,让城市生活更舒适宜居,发展更有动力活力。
市场、政府、社会互促互动,打造更加有效、有为与有机的协同系统。
有效市场提供基础性的激励和资源配置机制,抢抓新一轮产业革命机遇,技术、企业、市场、资本无缝对接,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紧密结合,做大做强产业经济,带动更多就业。
有为政府提供必要的制度保障和战略引导,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与营商环境,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公共治理和公共产品,从生产型政府转变为服务型政府。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投入增长机制,推动更多资金资源“投资于人”,支持扩大就业、促进居民增收减负、加强消费激励,不断增进社会民生福祉。
有机社会则提供多元化的关系网络和自组织能力,落实信息公开、协商决策等程序安排,推进城市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深化城市公共服务多元高效供给机制,培育集聚一批知名生活服务及文体活动品牌,推进社区融合、文化延续与治理协同。市场的激励、政府的服务、社会的活力汇聚成强大的合力,不断提升城市实力与品质,持续增强人的获得感与归属感。
生产、生活、生态协调融合,构建更加包容、韧性与活力的城市空间。
统筹好产业、制造业、一二三产等生产,商业、教育、医疗、文化、艺术等生活,自然、产业、社会等生态三大布局,让城市GDP里多些烟火气。统筹好城市发展的居住、产业、公共、文化四大空间,提升城市的工程、生态、社会和经济四大韧性,系统化增强韧性的筋骨。
从“物理空间改造”向“社会生态重构”转变,推进城市片区更新,系统性重构基础设施、要素资源和服务模式,培育城市“肌体”与“细胞”,焕新老城活力,传承历史文脉,完善城市功能。
从“工程逻辑”向“治理逻辑”转变,注重产城融合与职住平衡,让茶馆、饭馆、咖啡馆随处可见,艺术馆、博物馆、展览馆合理布局,“喝咖啡的”“嚼大蒜的”各得其所,“穿白大褂的”“穿西装的”畅谈业务,创造有烟火气、有温度的城市生活,让城市空间成为“生活的剧场”。
从工业文明思维到生态文明思维转变,实现人、社会、景观与自然和谐统一,展现“天人合一”的人文意蕴,彰显城市发展的“人本逻辑”,实现城市发展从“物的现代化”迈向“人的现代化”。
“人,诗意地栖居”,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人、业、城有机融合、协同发展,美好共生、美美与共。
(作者系株洲市社科联党组书记)
责编:龙子怡
一审:龙子怡
二审:张建平
三审:周小雷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