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甜 三湘都市报 2025-07-01 17:57:04
三湘都市报·新湖南客户端全媒体记者 田甜 通讯员 甘雪娇
在湖南省郴州市桂东县的光荣院里,退役军人黄常明用38年的岁月,无声践行着“侍奉孤老如父母”的誓言。他先后照料了110多位孤寡军烈属和复员老军人,将他们视作至亲,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
2015年,他的故事经《三湘都市报》报道后感动无数人,同年他获评“全国模范退役军人”,他的家庭也被评为“全国最美家庭”。
6月30日,是《三湘都市报》创刊30周年之日,我们再次联系上了黄常明,聆听这位老兵与老人们跨越时光的深情故事。
38载倾情守护,光荣院老人心中的“亲儿子”
“我还是一直坚持在自己的岗位上的,你们是第一个报道我事迹的媒体,我很记得。”6月30日,暑气正盛,黄常明刚刚忙活完一顿午餐,汗水早已打湿了衣服,顾不得多做休息,他麻利地开始收拾起餐桌。“现在天气热了,不赶紧弄好,会有味道的”。
这样的忙碌场景,在光荣院内每日上演,而这些看似平凡的琐事,也是黄常明的坚守。
从1987年担任光荣院炊事员开始,黄常明每天天不亮就会起床完成他的本职工作——给老人们做饭。
忙完这些,黄常明并不会闲着,他还会主动承担洗衣、理发、修剪指甲、照料病患、深夜查房等职责,将服务的范围由做饭扩展到全方位的对老人的生活照护。
为了更好地照顾老人,黄常明甚至将自己的家都安在了光荣院中,他的妻子和女儿也作为义工加入照拂老人的工作中,这一加入便是27年。
27年时间,一家三口以院为家,全年无休地照料着院内的老人,就连除夕夜也坚持陪伴。
有时工作时,面对部分老人脾气古怪或无理的责骂,黄常明也始终以耐心应对,化解矛盾并维护老人的尊严。
也就是因为黄常明这些温暖的坚持。院内很多老人也将他视作“儿子”,临终前还将自己的遗产托付给他。
每年的清明节,黄常明都会前往县城三台山水井坳县光荣院公墓祭拜逝者,他一直以亲人的身份对过世的老人们表达情意和寄托哀思。
荣誉满身初心不改,“只是做了点小事”
回忆起2015年《三湘都市报》的那一次采访,黄常明的语气依然带着腼腆,“当时被采访的时候,我是感到很高兴的,感觉自己没做什么贡献,还能得到三湘都市报的采访,自己感到很荣幸。”
也正是因为这次的采访,才让黄常明默默照料老兵的事迹走进公众视野。
他的事迹经《三湘都市报》报道后,湖南省民政厅在全省光荣院推行“黄常明服务标准”,黄常明本人获评“全国模范退役军人”,他的家庭被评为“全国最美家庭”。同时,他的事迹还推动了湖南省“退役军人关爱基金”的设立。
当再次谈及这些荣誉时,黄常明也只是反复地说,“我只是做了一点小事,没想到给了我这么高的荣誉,我自己感到很惭愧。比起别人,我还是差得远了。”
还是和当年采访时一样,黄常明始终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多。
谈及这些年的收获,黄常明拿出了一面参战老兵家属送来的锦旗,上写着“不是亲人胜过亲人”,像这样的锦旗,黄常明收到过很多。
“每一面锦旗都是对我的认可,也是对我莫大的鼓舞。”黄常明说。
退休后仍每天去光荣院,“就想多陪陪他们”
虽然荣誉接踵而至,但黄常明家中始终保持着朴素作风。
“家人总说要继续好好工作,要向上好好学习。”提及妻子和女儿。黄常明充满感激,“我去光荣院做事时,妻子会帮着给老人们洗澡、洗衣服,家里80多岁的父母也都是妻子一个人在照顾。要不是有她在家里操持,我也不可能这么放心地在光荣院工作。”
当被问及38年工作的变化,黄常明感慨,“以前经济条件很差,光荣院的椅子等家具坏了都要自己修,现在经济条件好了,政府会按需给我们添置新家具。”虽然时间在流逝,但不变的是黄常明的坚守,他每天还是会为老人做饭、理发、处理一切细微事务。
现在黄建明已经退休,但他仍坚持每天都去光荣院。“我自己也喜欢到光荣院那多锻炼一下,趁现在还年轻,也还能帮助他们一下。我和老人们也处出了感情,只要还能动,就想多陪陪他们。”
从青春到白头,黄常明用38年书写了退役军人的本色担当,让“侍奉孤老如父母”的誓言融入他一生的事业当中。用半生时光诠释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传统美德。他用自己无私的爱,获得了百余名老人沉甸甸的情谊和信任,更是赢到了社会无数人的认同与称赞。
2015年,我们曾挖掘发现了这个温暖人物,10年过去,2025年,黄常明还始终坚守在温暖的一线,而《三湘都市报》也依旧有幸记录下这一切……
责编:田甜
一审:田甜
二审:丁鹏志
三审:张军
来源:三湘都市报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