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名文化记者怀化行|随风直到夜郎西

谌孙存 潘雨 罗单   怀化日报   2025-07-01 07:41:36

随风直到夜郎西

谌孙存 潘雨 罗单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6月30日,循着李白的诗意,全国百名文化记者采访调研团的成员们从洪江市(古龙标县)来到新晃侗族自治县,探秘夜郎故地的古韵新貌。

这个风,首先是古风。大家一踏进新晃,便被古夜郎侗族农耕文化博物馆的神秘所吸引。

(采访调研古夜郎侗族农耕文化博物)

“侗族人们好热情!”黑龙江日报专副刊出版部主任文天心非常震撼。伴着悠扬的歌声,热情的拦门宴后,紧接着又是油茶宴,然后进入神秘的夜郎居、农耕源、香味阁、侗乡情、青山石等多个展区。

古老的侗族图腾崇拜、生产渔猎、加工制造、饮食起居、食品服饰、歌舞乐器、印染刺绣等文物藏品琳琅满目,多彩地再现了古夜郎侗族先民的生存状态、生活状况、农耕源流、情感智慧、祈望追求、民俗民风。

说到夜郎,大家自然想起夜郎自大。而该馆主人的介绍让人耳目一新:“夜郎是‘志大’而非‘自大’。志大必有志气、底气,有开放的胸怀、主动进取的姿态,敢于站出来平等对话、对外探问、与外对话。”

(采访调研古夜郎侗族农耕文化博物)

他说,当今,我们也要有志气,有不卑不亢的骨气、展示自己的勇气、平等对话协商的和气,关键时刻还要有回怼欺辱的霸气。谋求发展,也要立足实际、胸怀大志,有敢于“问大”的勇气、“谋大”的策略,“求大”的智慧。

当天记者们乘的风,也正是胸怀大志、谋大求大的风。

在舞水河畔,一块文化巨石上的4个大字让人们肃然起敬——南渡记忆。

这是由北京工业学院(北京理工大学前身)教授吴大昌题写。他1940年毕业于西南联大机械工程系。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在长沙组建成立国立长沙临时大学。由于长沙连遭日机轰炸,1938年2月中旬,长沙临时大学分三路迁往昆明,4月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闻一多等11位教师,吴大昌等285名学生组成的湘黔滇旅行团,历时68天,行程3500余里,由长沙经新晃徒步前往昆明,用脚步书写了西南联大“刚毅坚卓”校训。

今年3月28日,107岁高龄的吴大昌回忆起当时经过新晃曾作短暂停留的时光,写下“南渡记忆”。

听新晃讲解员介绍情况后,光明日报文艺部原主任彭程感慨:“这里作为当年北方3所大学南迁到昆明的重要节点,意义重大,师生们不懈奋斗、克服困难,为保留中国文脉作出了重要贡献。”

“学生们既锻炼了意志,也不废学业,一边学习,一边在条件允许下开展有关社会调研和文化考察,在西南联大的校史上谱写了难忘的一笔,这是一笔珍贵的精神财富。”彭程说。

此次采访调研,也正是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具体举措。

(采访调研新晃龙溪古镇)

记者们以“南渡记忆”为起点,对周边进行了徒步踏访。

“院内书千卷,厅前日一轮。”毗邻的龙溪书院书香浓郁,学风蔚起。书院通过“讲堂+展厅”形式将历史空间转化为国学和廉政教育平台,“院小能容天下事,庭幽好听圣贤书。”常有学生和干部来此研习、修身。

当地文化人姚斌介绍,十余年来,龙溪书院发挥着独特的文化传播功能,成为大湘西地区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

“光从对联看就体现了良好的文化品质。”山东济宁日报编委、《文化周末》周刊主编成岳每看到一处对联,都仔细端详。

“‘芸台传古韵,龙口蕴醇风’‘勿问何来千秋共义,经由此去万仞独高’这些对联格律工整,意境优美,富有哲思。”成岳说。

(采访调研新晃龙溪古镇沉马纪念馆)

大家发现,以“南渡记忆”为基点,新晃舞水河畔的龙溪古镇,已是古邑新辉,人文气质绝佳——“西南联大驻址”、梁思成林徽因旅居地、若水居(刘同庆油号)、红军长征沉马故事纪念馆等都在新时代绽放出亮眼的光芒。

(采访调研新晃沛霖龙脑)

(采访调研新晃龙溪古镇)

(采访调研新晃龙溪古镇)

(采访调研新晃龙溪古镇临阳公栈)

(观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傩戏“咚咚推”)

责编:卢嘉俊

一审:卢嘉俊

二审:李夏涛

三审:肖畅

来源:怀化日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