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君蓉 佘瞿成 吴涛
沅陵,一个被沈从文称赞“美得令人心痛”的地方。
6月30日,阳光灼热耀眼。文化记者采访调研团到达怀化最北端的文化圣地——沅陵县,开启一场穿越千年的文化寻根之旅。
漫步辰州古街,感悟历史印记
辰州古街门口,一座历经沧桑却风貌完好的民国老楼静立眼前。漫步古街,历史的印记随处可见。作为抗战时期湖南临时省会的所在地,这里的一砖一瓦都镌刻着岁月的故事。不远处,保存完好的天主堂大楼巍然矗立,中西交融的建筑群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记者们穿行其间,频频赞叹。
辰州古街历史文化街区位于沅陵县城中心地带,交通四通八达,众多文人墨客、商贾名流在此居住。
拐进一条小巷,记者团来到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林徽因夫妇旧居,这对传奇伉俪曾在此躲避战火,青砖黛瓦间封存着他们短暂却珍贵的生活印记。记者们轻步踏入,仿佛能看到在那个烽火年代里,这对建筑界神仙眷侣的日常与坚守。
不远处,传来一阵朗朗读书声,记者团循声前往,原来在倍感亲切的辰州日报旧址,这里正在召开读书会,十余人正围坐诵读。据导游介绍,这里每天都会召开读书会,已成为街坊邻里学习的精神家园。
(辰州日报旧址举办读书会活动)
继续往下走,进入傩文化推广大使向清国的家中,墙壁上挂满五颜六色、形状各异的傩面具。“面具很精美,可惜我们行程太赶了,不然还想多了解一下傩文化。”台州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彭洁不舍地说。
(采访调研团对傩面具感到新奇)
到访龙兴讲寺,触摸心学温度
龙兴讲寺作为沅陵县的文化地标,是目前湖南省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善的佛学院。据导游介绍,其当时在唐朝的功能相当于如今的地方党校。
踏入龙兴讲寺,仿佛将时光拉回明代。此地最富盛名的,当属明代大儒王阳明讲学旧址——虎溪书院。在这里,这位心学大师首次向世人阐发其“知行合一”的旷世哲思,从此,一颗照亮五百年的思想明珠就此诞生。
记者们静立讲堂,聆听历史的回响。深圳特区报报业集团原副总编辑侯军对王阳明非常崇拜,感受到王阳明先生当年讲学布道的文化余温,他终于如愿以偿。“我一直对王阳明心学理论有研究,此次到访龙兴讲寺,对我而言,是一次心理和精神上的朝圣。”侯军高兴地说。
最后,记者们登临虎溪书院好景楼极目远眺,登高望远,沅水河畔的寺庙建筑群尽收眼底。“太美了!”新华社副刊部主任姜锦铭边拍照边感叹。
(好景楼上俯瞰龙兴讲寺建筑群)
“今天天气很热,但是我坚持让大家爬上来俯瞰全景,是不是不虚此行!”沅陵县博物馆老馆长陈勇眼中闪烁着自豪的光芒。
站立二酉山下,承接文脉薪火
记者调研团分别乘坐阳明号和从文号游船,溯酉水而上,来到“书通二酉,学富五车”的出典地——二酉山。
伴随着铿锵有力的迎宾鼓,记者团抵达二酉山下。
(二酉山下,迎接文化记者采访调研团的迎宾鼓)
二酉山被称为中华书山,相传在秦始皇“焚书坑儒”时期,秦博士伏胜为守护千卷先秦典籍,冒险藏书于二酉洞,使得中华文化免于断绝,成语“书通二酉,学富五车”如此得来。
“作为读书人,这里是我们心中向往之地,尤其对学中文的人来说,具有特别的文化意义。”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副会长、检察出版社原总编辑王守泉兴奋地说。
在了解完藏书历史后,工作人员身着汉家衣裳,以古礼举行了隆重的祈福仪式。记者们肃立成列,虔诚地向先贤执礼致意。祈福仪式结束后,工作人员们为每位记者奉上锦绣福囊——“步步高升”与“金榜题名”两枚,将书院六百年文运化作掌心可触的祝福。
“沅陵真是地大物博,既有美丽的风景,也有孕育学问的地方。”王守泉离开二酉山时再次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