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全国各地汇聚而来的百名文化记者来到洪江市、洪江区采访调研,踏上寻访文明源流的时光之旅。
穿越古韵洪江,触摸繁华盛景
“一个包袱一把伞,来到洪江当老板。”文化记者们走进洪江古商城,沉浸式“穿越”到几百年前,感受古商城的繁华盛景。
(在洪江古商城采访调研)
洪江古商城起源于春秋,成形于盛唐,鼎盛于明清,历经岁月洗礼,至今仍完好地保存着380余栋明、清时期的古建筑,会馆、钱庄、商行、客栈等一应俱全,总面积达20多万平方米。这里就像是一幅立体的“清明上河图”,直观地展现了明清社会市井生活的全貌,其规模之大、保存之好、建筑之奇,在全国都极为罕见。
记者们漫步在古街古巷,青石板路诉说着往昔的故事。在顺发油号,大家深入了解洪江特产洪油的前世今生,感受传统工艺的魅力;走进苏州会馆,仿佛穿越回明清时期,亲身领略当时的会馆文化;来到汛把总署,体会传承数百年的“为官六要”,感悟古人的为官智慧。
“我是第一次来洪江古商城,古商城的古建筑保存完整,特色明显,古色古香,真是让我大饱眼福。”第五届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副会长、温州日报原副总编辑瞿冬生感叹,“通过专业讲解,我也了解到洪江商人们商行天下的往事,我觉得他们的商业智慧和商业勇气,值得现代人推崇。”
洪江不仅是重要的商埠,更是湘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文化的繁荣从报馆业的发展可见一斑。历史上,洪江的报馆业先后发展到十八家之多,其中始建于民国十四年的洪江报馆,是十八家报馆中最早的一家。记者们饶有兴致地参观民国时期的老报纸,并在洪江报馆前合影留念,为这段难忘的洪江古商城之行画上圆满句号。
追随袁隆平足迹,感悟科学家精神
雪峰山之下、沅水之滨,安江农校古木参天,绿树成荫。这里不仅风景秀丽,更是孕育了以袁隆平院士为代表的顶尖级农业技术人才,是杂交水稻走向世界的发源地。
记者们循着袁隆平院士的足迹,参观了他曾经生活、工作的故居,走进袁隆平杂交水稻研究史实陈列馆,聆听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了解袁隆平院士与杂交水稻的不解之缘。随后,大家又来到杂交水稻发源地博物馆,深入了解杂交水稻的发展历程和科研成果。
(在安江农校采访调研)
“今天来到安江,感触真的特别深,袁隆平院士曾在这里工作、生活,值得我们大力宣传。”兵团日报绿洲周末责编陈永峰有感而发,“现在讲究文旅融合,我们很多文旅副刊,可以拓展思路,甚至跨省市、跨行业合作,将不同地方相似的点串联起来,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
溯源高庙文化,探寻文明根脉
7800年前,在安江盆地的西北边缘,一群远古先民在这里辛勤劳作、繁衍生息,创造了丰富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遗存。7800年后,三次发掘让高庙遗址的神秘面纱逐渐揭开,引起了考古学界和史学界的高度关注。
高庙遗存陶器纹饰中,凤鸟、太阳、八角星等艺术图像丰富多彩,展现出高庙先民高超的艺术水平和丰富的思想内涵。这些图案主要装饰在祭仪用器上,与高庙先民的神灵信仰和祭仪活动紧密相连,被一些学者称为“史前艺术神器”。
(在高庙遗址博物馆采访调研)
更令人惊叹的是,高庙先民在诸多领域都有着开创性的贡献,他们最先创造了白陶和祭仪用陶礼器,修建大型祭坛,发明太阳历,创建中国上古神系和祭典,初创天圆地方宇宙观,还发明了一系列数理法则和艺术构图法则,这些都是追溯中华文明根脉的重要物证,有力证明了高庙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起源地。
“看到7800年前的稻谷,看到高庙先民在陶器上雕刻凤图腾自称谱系演变的进程,感到很震撼。”西安报业传媒集团(西安日报社)副刊部副主任章学锋感慨道,“现在博物馆热兴起,我觉得副刊应该要让文物‘活’起来,重点挖掘文物便于传播的部分,从群众角度出发,做好文物的衍生传播,这应该是我们副刊要关注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