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望城区法院雷锋法庭多元调解化解妯娌名誉权纠纷

    2025-06-30 17:10:39

湖南法治报·新湖南客户端讯(通讯员 王烨 叶嘉瑞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聚焦家事纠纷实质化解,打通司法为民“最后一公里”6月26日上午,长沙市望城区人民法院雷锋法庭调解室内,一对妯娌的双手跨越十年嫌隙紧紧相握。“这些年我们错过了太多亲情……”王某哽咽着向李某郑重道歉,李某红着眼眶接过:“往后我们好好做家人。”这场涉家庭伦理的名誉权纠纷,在承办法官潘智慧联动基层治理力量的调解下终得圆满化解。

原告李某与被告王某系妯娌关系。多年来,两人一直和谐相处,但自2019年起,王某无端怀疑李某与自家丈夫存在不正当关系,未经任何核实,便在家庭住所、邻里场合,甚至在村民小组的微信群等公开渠道对李某进行辱骂,言辞恶劣,不堪入耳。虽经亲友多次调解,但双方矛盾愈演愈烈,甚至发生肢体冲突。李某在面对王某的恶意攻击后,名誉受损,精神上背负沉重压力,日常生活受到极大干扰。故李某诉至法院要求王某赔礼道歉、消除影响,并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20000元。

“家事纠纷具有高度人身属性和情感纠葛,机械裁判可能加剧亲情撕裂。”潘智慧受理案件后,当即决定启动多元解纷机制,协同金山桥街道金坪社区工作人员、司法所调解员组成调解团队。

调解初期,双方情绪激动,各执一词。“最痛心的是家族年夜饭再没聚齐过。”李某在陈述时数次落泪。法官耐心倾听双方的诉求与委屈,让当事人充分释放情绪,在逐渐缓和氛围后,法官从法律层面明确告知王某公开辱骂行为违反《民法典》关于名誉权保护的规定,情理层面通过“背对背”调解引导换位思考,伦理层面援引家风家训重建信任基础。街道、社区工作人员结合当事人家庭背景,强调家庭成员互信互敬的价值,司法所调解员同步释明行为法律边界。

在多方的协同努力与反复劝解下,王某意识到自己的冲动与错误,主动向李某表达歉意并承诺规范言行。李某也在法官与调解人员的劝导下,接受王某的道歉并放弃索赔诉求,表示愿意放下过往恩怨,共同维护家族和睦。最终,案件实现“案结事了人和

雷锋法庭积极整合社会资源,汇聚多方力量,将法律的刚性与人性的柔性相结合,有效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2025年以来,雷锋法庭通过“基层治理力量协同机制”化解家事纠纷35件,调解成功率达97.5%。潘智慧表示:“我们将持续深化‘枫桥式人民法庭’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司法实践,筑牢家庭和谐法治根基。”

组稿:曾雨田

责编:王薇

一审:王薇

二审:罗霞

三审:杨湛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