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观新闻 2025-06-30 13:14:14
不少前码农选择离开行业,向数据分析师、产品经理、运营等相对通用技能岗位转型。
刚从一所普通学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的王什伍发现,今年计算机相关岗位对于技术、学历等方面的要求提高了许多,他身边找到计算机相关工作的同学不到5%。几度碰壁后,他在小红书发帖:“学什么都不要学计算机!!!!”这条帖子至今仍是他主页中点赞、收藏、评论量最高的一条。
计算机类专业报考热度至今居高不下,一届又一届学生抱着“学技术,进大厂,拿高薪”的期许投身专业。但就业市场,却在悄悄变化。
高考升温,就业降温
从高考来看,计算机类专业热度不减。
以浙江省为例,新高考以来,在高考招生计划数持续扩张的情况下,计算机类专业录取考生的位次越来越靠前,考上的难度持续攀升。
然而,在就业市场上,计算机相关行业却有了降温的趋势。
2022年,美国软件工程师岗位数量在持续两年上涨后达到顶峰,随后开始大跳水,降幅远超其他岗位平均水平。
在国内,计算机类专业的就业落实率也在下滑。2023届计算机类本科毕业生的就业落实率,甚至低过全国本科平均水平。
落实率低,原因是岗位的增长明显放缓。“大厂整体的headcount(招聘配额),从2023年秋招开始,已经明显少了。”复旦大学经济学院2018级世界经济专业博士研究生、哔哩哔哩教育类自媒体创作者“取景框看世界”评价。
计算机类毕业生的起薪增幅也低于各专业均值,在2016-2023年间仅增长了20%。
有人选择了转行
2023年,白哥(化名)从复旦大学软件工程专业毕业,顺利进入游戏引擎软件开发行业。两年来,他感受到了行业的变化,“国内很难再有大的增长,大家都在谈'出海',但海外的生意好不好做现在还不知道,涨薪幅度不像以前那么乐观了。”
在社交网站上搜索计算机类专业就业,“饱和”“门槛”“冲击”成了描述行业的新关键词。最主要的担忧,是怕找不到符合自己要求、专业度匹配的工作。
发展前景不佳的阴影下,加班问题、工作难度、裁员风险和工作压力变得不可忍受。
在社交平台上检索“计算机”“转行”,不少前码农选择离开行业,向数据分析师、产品经理、运营等相对通用技能岗位转型。
计算机类专业就业“鄙视链”
并不是所有的计算机类专业学生就业都难,而是存在着“鄙视链”。
2021年之后,普通高校取代重点高校成为了计算机类专业招生计划增加的主要来源。在AI写代码水平越来越高的时代,这些高校的毕业生,更易受人工智能的冲击。
“取景框看世界”提醒考生慎重选择:“92(指“985”和“211”工程院校)的和顶部双非的计算机,我觉得现在还值得读一读。顶尖双非以下的话,你慎重,有更多比较实在的专业可以读。”
另外,“计算机类专业”也越来越细分。比如区块链工程、密码科学与技术、智能科学与技术、数字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这意味着不同专业间的就业方向可能不同。
根据智联招聘发布的2024年第二季度《中国企业招聘薪酬报告》,人工智能工程师以月薪22,003元的平均薪资高居榜首,而且,对专业的要求范围也比较狭窄。相比之下,其它计算机类的岗位,并没有很明确的专业偏好,只要是计算机大类下皆可,岗位间的壁垒主要源于从业经验差异。
融合成为专业发展方向
1958年7月28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成立了中国的第一个计算机系,时称“应用数学和计算技术系”。在那个年代,计算机还是塞满电路板的大型机。
工作人员操作我国第一台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图源网络
1998年,高校开始大规模开设计算机类专业。2000年美国互联网经济泡沫破裂,此后计算机专业曾经历了长时间的低谷。直到2012年移动互联网进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计算机行业才迎来了新的春天。
二十多年来,计算机行业经历了互联网与大数据的普及、移动互联网的崛起、物联网的发展、虚拟现实与区块链技术的萌芽……“计算机类”也随之不断丰富着意涵。
2025年4月,复旦大学将原“计算机技术科学学院”更名为“计算与智能创新学院”,整合人工智能、大数据、密码学、网络安全等多个相关学科,推动深度融合。整个学科的跨界融合,将是未来发展的趋势。
“码农”也面临被AI取代的风险
从穿孔卡时代至今,“软件工程师”已经历了十次“被取代”的危机时刻。从汇编语言到高级编译语言,从大型机到云计算,技术危机从未让计算机行业消亡,反而催化其边界不断扩展。
未来,“码农”还是一个好职业吗?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经济学教授张丹丹的研究显示,在AI大语言模型暴露度最高的20种职业中,电脑程序员排名第4,Web开发人员排名第7,计算机系统分析师排名第17。这意味着,不久的将来众多程序员将被AI取代。
在这场大规模的行业冷热变化中,“走遍天下都不怕”的稳定神话正在瓦解。但技术的迭代并不意味着行业的终结,从业者唯有持续更新技能图谱,才能抵御被边缘化的风险。
而对即将要进入大学的新鲜血液而言,计算机专业也不再是通往高薪的“保险票”。不过,尽管“码农”可能会过时,但思维与技术能力是穿越周期的基础竞争力,这不仅对计算机专业是如此。专业的选择不是一次投胎,大学教育的本质是育人,对学生来说,适合自己志向和兴趣的专业,永远是最好的。
本文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本科生数据分析与信息可视化课程”作品,指导老师:周葆华、徐笛、崔迪。
责编:宁静
一审:宁静
二审:胡泽汇
三审:文凤雏
来源:上观新闻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