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那些事儿丨创刊时,我在三湘都市报实习

  三湘都市报   2025-06-30 08:32:13

今年6月30日,是《三湘都市报》创刊30周年大喜之日。非常荣幸,30年前的6月,我作为该报最早的一批实习生,见证了她的诞生。

■曹辉 自述 三湘都市报全媒体记者 罗艾敏 整理

“我成了三湘都市报第一批实习生”

1995年6月,三湘都市报即将创刊,急需编辑、校对人员,也急需实习生。刚来湖南日报社报到的我,便被分到了三湘都市报社会生活部,成为该报第一批实习生。

当时社会生活部主任是张效雄先生,湘大中文系77级学长,后来成了湖南日报社副总经理、高级编辑、著名作家。两位副主任,一位是张云梦先生,复旦大学高材生,后来担任了湖南日报社副总编辑;另外一位是詹世平先生,年龄稍长,也是一位资深报人。部门人员中,当时已到岗的还有吴晓华、袁锡卿、聂茂、陈勇、陈英明、赵雨杉,月底又增加了刚刚大学毕业分配来的张军、徐蓉。

1995年6月21日下午3时30分,《三湘都市报》第一期试刊号下线,印刷车间一片雀跃。刘丰 翻拍

部里指定聂茂先生担任我的实习指导老师。我读大学时,他在读研究生,因为文章写得好圈粉无数,是湘大的风云人物。30多年后,他早已功成名就,成了中南大学人文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也成了著名作家、文艺评论家。

6月14日,大雨。第一天入职,张云梦先生便交给我一个任务——一个人去采访那些打工汉。才来就去采访?我大吃一惊,打着伞出发了。

我先后采访了新闻大厦、天都大厦、新闻出版局大厦等几个建筑工地的部分民工。虽我与他们很能打成一片,但由于他们的水平有限,所以终究也没问出一些有意义的素材,当晚写好了稿子。7月1日,《人生宛如平常歌》发表在第三版(社会新闻)头条位置。

有了第一次采访经历,后面也就慢慢适应了。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到长沙市交通局采访了长沙市文明路建设情况、到长沙市中级人民法院采访案子、去涝湖垸采访防洪……在各位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实习期间我一共发表了50多篇稿子。

三湘都市报诞生了

6月21日下午三点半,万众瞩目的《三湘都市报》第一期试刊号新鲜出炉。

当时的湖南日报印刷厂就在报社大院,时任湖南日报社副社长、副总编辑兼《三湘都市报》总编辑万茂华先生和《三湘都市报》常务副总编辑叶畅先生带着我们到印厂拿了几份样报,合影留念。

万总、叶总拿着还散发着油墨香的报纸,就像看到自己的孩子刚刚出生一样,心情无比激动和骄傲。我也特别高兴,虽然是实习生,但作为见证人也与有荣焉。

随后,张云梦先生带着吴晓华、陈勇、赵雨杉和我一起坐湖南日报采访车到长沙火车站去卖报纸,我第一次体验了当报童的滋味。

这一期试刊号第三版上,我发表了四篇作品:《治理街头性病广告——有待下“猛药”》《流浪女幸遇好民警》《水贵如油》《立交桥下不堪瞧》,都是清一色的社会新闻。

名流政要贺创刊

6月28日下午,我和三湘都市报10多位工作人员乘车来到省军区礼堂,布置当晚的庆祝《三湘都市报》创刊文艺晚会的检票、保卫工作。晚上8时,晚会按时举行,省党政军领导刘夫生、杨敏之、文选德、沈瑞庭、龙禹贤、乔新柱,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保育钧等领导出席晚会。

晚会由曾扮演过陈毅的特型演员魏启明和电影演员高宝宝主持。两个半小时的演出中,著名指挥家尹升山和著名表演艺术家陈强、王馥荔、郭振清、梁音、童祥苓、边桂荣、李世荣、张秀艳、关玉波、王润身、陶玉玲,以及特型演员张克瑶(毛泽东扮演者)、曹灿(邓小平扮演者)等的精彩演出,使晚会高潮迭起。

特别是临近结束时,“毛主席”以浓郁的乡音祝贺《三湘都市报》创刊,场内掌声、欢呼声响成一片,气氛极为热烈。这是我第一次近距离看到如此多的领导和名流,甭提有多高兴和激动了。

一年后,我大学毕业参加工作,成了《三湘都市报》的正式记者,一直到现在都在湖南日报报业集团工作。记者这个职业,需要与各行各业的人打交道,因此练就了我与采访对象平视的工作风格,既不会因对方是名流政要而仰视,也不会因他是普通老百姓而俯视。

“最美好的年华献给了三湘都市报”

8月22日,我结束了实习。两个多月的实习,虽然时间短暂,但在我的人生当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让我收获了第一笔巨大的财富。

实习期间,不管是主任、副主任,还是记者,他们从来没有把我当外人。我在工作中、生活上遇到了困难,他们会立即伸出援手,提携指点。有了缺点和不足,也会立即帮我指出来,让我少走弯路。参加工作以后,每次碰到他们,我都会特别敬重。在我心目中,他们是我永远的老师。

1995年8月,实习结束时,曹辉(左一)与指导老师聂茂合影。

第二年毕业前夕,我收到了三家单位的接收函,我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湖南日报社,成为当年湖南日报社在湘大招录的三人之一。

一个农家子弟,没有任何关系和背景,因为时任湖南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蒋显礼先生的爱才惜才,就这样进了省委机关报。入职后,我多次碰到他,他总是笑眯眯地和我说:“小曹,你是在我手里招录进来的哦。”特别感谢那个时代,感恩那个时代的贵人,让我们这些寒门子弟有了成长的机会,有了发展的平台。

1996年7月至2008年7月,我在三湘都市报工作整整12年,先后当过记者、编辑、广告信息科副科长、团支部书记、出版部副主任、编辑中心主编、出版总监,见证了她最辉煌的时候。其间我娶妻生子,评了副高职称,人生最美好的年华都献给了这份和我一样年轻的报纸。

水调歌头·三湘都市报三十周年老同事相聚

卅载再擎杯,旧雨踏星来。

笑谈铅字青春,热泪忽沾襟。

曾立潮头执笔,也伴寒窗校稿,墨浪卷霜埃。

千版风云录,皆在笑中裁。

纸渐黄,屏已亮,志未衰。

报人风骨,何曾随水付尘埃?

莫叹江湖路远,且看薪传火继,椽笔写新怀。

醉眼推窗望,星月照征衣。

——三湘都市报创刊元老吴晓华特填《水调歌头》一阕,致敬峥嵘岁月

责编:龙文泱

一审:易禹琳

二审:曹辉

三审:杨又华

来源:三湘都市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