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 2025-06-30 08:21:47
简 介
《洞庭人家》系作家余红最新长篇小说,抒写洞庭湖区近40年来生活变迁史与新时代生态恢复,是湖南入选中国作协“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的作品,由《中国作家》2025年前4期首发(由作家出版社出版)。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吴义勤盛赞“是对‘新时代山乡巨变’的生动诠释”,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李敬泽将它誉为“对地方、对人的一次重大发现”,湖南省作家协会原主席王跃文称其为“编年体创业史”。
文丨余红
夜游洞庭别有风味,月光如水,如画中漫游。
我出生在洞庭湖畔,小时候最向往的事便是去对岸走亲戚。旧时的北门渡口是市区到河西唯一通道,每坐一次渡船就是一次领略湖光山色的机会,途中百鸟飞翔、江猪子(江豚)嬉戏。后来,洞庭湖上有了洞庭大桥,市区有了高铁站、建了飞机场。在外地20多年,家乡常回常新,这几年,洞庭湖生态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岸线更绿、水质更清、野生动物更多。6年来大湖治理弹指一挥间,我的长篇小说《洞庭人家》抒写的正是这背后的故事,由宋家三代人的命运变迁构建起“巡湖—护湖—人湖共生”的生态演进轨迹。
“十年禁渔”实施以来,长江湖南段及洞庭湖生态加速恢复,长江生物保护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这背后,正是有为守护一江碧水无私奉献的人群,有壮士断腕的决心、坚如磐石的定力,才有了清新明亮的生态城,才还了八百里洞庭一江碧水。
我写《洞庭人家》花了5年时间,也是湖区人“守护好一江碧水”蜕变的5年。我前后采访了一百多位老湖区居民,调查三代以上湖区居住史,采访湖区重大生态事件等。在不断走访过程中,听老渔民讲故事,相当于随他们一起回顾了湖区生态文明发展史。
我认识了他们:“麋鹿守护使者”周圆,坚持每天巡湖,用脚步丈量着洞庭湖每寸堤坝,用手记记录着洞庭湖的每处变化;“江豚守护使者”何大明,熟悉的人称他为“江豚奶爸”;还有一群用镜头观察着候鸟的摄影人、用行动守护着洞庭湖的志愿者。
我开始构思《洞庭人家》这部作品,想由洞庭湖一家人的故事,写出洞庭湖区乡里乡亲的人生轨迹和生活万象。经过一番梳理之后,我想写的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一、以洞庭镇宋家三代人的生活生计的谋求、家族产业由小到大的经营,来描写湖区百姓对于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由此来折射改革开放40多年的历史进程。二、由宋明泽这个贯穿性人物的几起几落和百折不挠,表现民营企业家的成长与进步,来反映民营企业家在地方振兴与国家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价值。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社会正经历“摸着石头过河”的转型。中国乡村由传统的农业共同体运作模式,转变为工业背景下精细化、程序化的科层制规则。《洞庭人家》故事发生地“洞庭镇”正是这一特殊社会历史转型期的一个微观切片。改革开放给人们提供了种种机遇,洞庭湖边的宋家人,以宋长江、许玉珍为代表的第一代创业者凭借智慧,将宋记农产品发扬光大。第二代创业者代表宋明泽以军人的果敢,整合洞庭湖周边资源,带领洞庭镇人兴业致富,在改革与转型的矛盾中不断突围与奋进。
宋明泽是全书核心人物,兼具军人的果决与企业家的谋略,他的人生轨迹与时代发展紧密交织,他历经沉浮,三次创业、经历了改革阵痛仍然坚守理想,站在时代的潮头。他既是民营经济突围的缩影,更折射出“敢为人先”的湖湘精神。宋明泽的母亲许玉珍,有着中国传统女性中“贤妻良母”的特征,又是新时代民营企业的代表人物。宋明泽的儿子云峰和云帆既是新世纪科技创新的领头人,又是生态环保的践行者。
宋家三代人创业的过程中,核心冲突围绕“变革”展开,宋明泽的改革理念与旧观念的摩擦;人与自然的冲突,环保政策转型背景下的“退岸还湖”等激烈矛盾。揭示了传统与现代、生态与经济间的博弈。最终人与自然从冲突对立到和谐共生,是观念变革下的时代进步。
如何把这部小说写透?我不断提醒自己,文学需要深入生活,需要包罗万象的素材,作品既要体现湖区文化的精髓,又要将生态水文化弘扬好;要写出大江大湖大气魄,又要写出湖区人的豪迈与柔情,还有民俗风情与传承。要把这些融合在小说人物中,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初稿完成后,我接到责编的信息说《洞庭人家》入选了“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要开改稿会。在改稿会上,几位老师给我提了很多建议,指出了我看不到的问题,也让我认识到,新时代作家要用发展的眼光看社会、要有勇气自我批评。
我回到老家继续打磨作品,期间我又多次走访湖区渔民,并成为东洞庭湖生态保护协会的志愿者。我经常跟随他们一起巡湖、守湖,在这过程中,我发现了小说中的许多不足。湖南是渔业大省,数万渔民曾经靠湖吃湖。在洞庭湖实施“十年禁捕”初期,渔民们十分矛盾、迷茫。所有沿岸污染企业也要关停搬迁,我采访了几家退圈企业负责人,问他们:“当时有没有想过企业会污染环境污染湖水?”回答如出一辙——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办企业想的是“发展经济才是硬道理”。
我写这部小说的另一个核心是点出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洞庭湖的三宝“江豚、麋鹿、候鸟”就如空气一样,与宋家三代人如影随形,因此他们懂鸟语、知鱼巢。
小说的后半段,当盘龙岛的村民们面对禁渔令时,经过多重斗争最终还是做出了“人给水让路,水给人出路”的决定。当一汪清澈的湖水出现在小说的结尾时,这汪湖水象征着自然家园的回归,是对良好生态环境的一种向往,意味着现代乡村在经历了工业化革命后,人们内心的觉醒。这才是这部小说的内涵。而宋家三代人薪火相传的奋斗足迹,恰似洞庭的春潮,生生不息。
责编:龙文泱
一审:周月桂
二审:曹辉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