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那些事儿丨创刊时,我在三湘都市报实习

  三湘都市报   2025-06-29 21:44:36

/湖南日报记者 曹辉

今年6月30日,是《三湘都市报》创刊30周年大喜之日。非常荣幸的是,30年前的6月,我作为该报最早的一批实习生,见证了她的诞生。

1995年6月28日,时任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文选德(左二)为《三湘都市报》授牌。刘丰翻拍

“我成了三都市报第一批实习生

19956月,三湘都市报即将创刊,急需编辑、校对人员,也急需实习生刚来湖南日报社报到的我,便被分到了三湘都市报社会生活部成为了该报第一批实习生。

当时社会生活部主任是张效雄先生,湘大中文系77级学长,后来成了湖南日报社副总经理、高级编辑、著名作家。两位副主任,一位是张云梦先生,复旦大学高材生,后来担任了湖南日报社副总编辑;另外一位是詹世平先生,年龄稍长,也是一位资深报人。部门人员中,当时已到岗的还有吴晓华、袁锡卿、聂茂、陈勇、陈英明、赵雨杉,月底又增加了刚刚大学毕业分配来的张军、徐蓉。

部里指定聂茂先生担任我的实习指导老师。他长我几岁,比我早一年入湘大,我读大学时,他在读研究生,因为文章写得好圈粉无数,是校园里面的风云人物。30多年后,他早已功成名就,成了中南大学人文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也成了著名作家、文艺评论家。

采访路漫漫

6月14日,大雨。第一天入职,张云梦先生便交给我一个任务——一个人去采访那些打工汉。才来就去采访我大吃一惊,打着伞出发了

我先后采访了新闻大厦、天都大厦、新闻出版局大厦等几个建筑工地的部分民工。虽我与他们很能打成一片,由于他们的水平有限,所以终究也没问出一些有意义的素材当晚写好了稿子71《人生宛如平常歌》发表在第三版(社会新闻)头条位置。

曹辉在采访施工工地上的工人。受访者供图

有了第一次采访经历,后面也就慢慢适应了。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和陈勇先生一起到长沙市交通局采访长沙市文明路建设情况,和袁锡卿先生到长沙市中级人民法院采访一起案子,和詹世平先生打的去涝湖垸采访防洪,和赵雨杉先生采访离休老干部王翼之夫妇,和徐蓉女士去长沙团市委采访“希望工程”活动,和张军先生随省党政领导慰问驻湘官兵,和聂茂先生一起了解长沙火车站垃圾成堆的情况,和徐蓉、张军一起夜访外籍教师……

在各位老师的精心指导下,从6月13日报到,6月21日试刊第一期正式发稿,6月30日正式创刊至实习结束,我在《三湘都市报》共发表了五十多篇稿子。

印象最深的一次采访是在7月13日。早上刚到长沙火车站采访,巧遇卖报时结识的摩托车司机郝正其,获悉长沙县五美乡洞井村前一日发生4人溺亡事故。当即借资10元赶赴现场。返程时因交通不便,烈日下徒步三十里,途中向村民讨水解渴下午3点才回报社。虽耗时费力,但深感值得。张效雄主任也表扬了我的做法。

第二天,稿子《四青年溺水身亡》在一版见报,加标点符号共198个字。一次普通的采访,却让我铭记终身。这种吃得苦、耐得烦、霸得蛮的作风,激励着我在人生的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行稳致远。

三湘都市报诞生了

6月21日下午三点半,万众瞩目的《三湘都市报》第一期试刊号新鲜出炉。

当时的湖南日报印刷厂就在报社大院,时任湖南日报社副社长、副总编辑兼《三湘都市报》总编辑万茂华先生和《三湘都市报》常务副总编辑叶畅先生带着我们到印厂拿了几份样报,再合影。

1995年6月21日下午3时30分,《三湘都市报》第一期试刊号下线,印刷车间一片雀跃。刘丰翻拍

万总、叶总拿着还散发着油墨香的报纸,就像看到自己的孩子刚刚分娩一样,心情无比激动和骄傲。我也特别高兴,虽然是实习生,但作为见证人也与有荣焉。随后,张云梦先生带着吴晓华、陈勇、赵雨杉和我一起坐湖南日报采访车到长沙火车站去卖报纸,我第一次体验了当报童的滋味。

这一期试刊号第三版上,我发表了四篇作品:《治理街头性病广告——有待下“猛药”》《流浪女幸遇好民警》《水贵如油》《立交桥下不堪瞧》,都是清一色的社会新闻。

发了见报稿,我特别自豪,第二天我将报纸分别寄给了父母、弟弟以及部分师友,让他们一起分享我的喜悦。

1996年1月15日,我将收藏的一套1995年6月至9月的《三湘都市报》完整地捐赠给了湘潭大学图书馆。通过这种方式,我也让我青春的记录,永远地留在了母校。

名流政要贺创刊

6月28日下午,我和三湘都市报10多位工作人员乘车来到省军区礼堂,布置当晚的庆祝《三湘都市报》创刊文艺晚会的检票、保卫工作。晚上8时,晚会按时举行,省党政军领导刘夫生、杨敏之、文选德、沈瑞庭、龙禹贤、乔新柱,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保育钧等领导出席晚会。

晚会由曾扮演过陈毅的特型演员魏启明和电影演员高宝宝主持。在两个半小时的演出中,著名指挥家尹升山和著名表演艺术家陈强、王馥荔、郭振清、梁音、童祥苓、边桂荣、李世荣、张秀艳、关玉波、王润身、陶玉玲,以及特型演员张克瑶(毛泽东扮演者)、曹灿(邓小平扮演者)等的精彩演出,使晚会高潮迭起。

特别是临近结束时,“毛主席”以浓郁的乡音祝贺《三湘都市报》创刊,场内掌声、欢呼声响成一片,气氛极为热烈。这是我第一次近距离看到如此多的领导和名流,心情甭提有多高兴和激动了。

一年后,我大学毕业参加工作,成了《三湘都市报》的正式记者,一直到现在都在湖南日报报业集团工作。记者这个职业,需要与各行各业的人打交道,因此也练就了我与采访对象平视的工作风格,既不会因对方是名流政要而仰视,也不会因他是普通老百姓而俯视。

“最美好的年华献给了三湘都市报”

8月22日,我结束了实习。25日下午办理完相关手续后,我专门到报社门口照了两张单人照,还和指导老师聂茂先生照了一张合影。那时候,我们俩都很清瘦,但坚定的目光中透露着一股子精气神。

1995年8月,实习结束时,曹辉与指导老师聂茂合影。受访者供图

实习期间,不管是主任、副主任,还是记者,他们从来没有把我当外人。我在工作中、生活上遇到了困难,他们会立即伸出援手,提携指点。有了缺点和不足,他们也会立即帮我指出来,让我少走弯路。

参加工作以后,每次碰到他们,我都会特别敬重。在我心目中,他们是我永远的老师。我生性愚钝,但我坚信勤能补拙,那就笨鸟先飞。正是有了他们的无私帮助,前进道路上我总算没有掉队。

第二年毕业前夕,我收到了三家单位的接收函,我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湖南日报,成为当年湖南日报在湘大招录的三人之一。

一个农家子弟,没有任何关系和背景,因为时任湖南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蒋显礼先生的爱才惜才,就这样进了省委机关报。入职后,我多次碰到他,他总是笑眯眯地和我说:“小曹,你是在我手里招录进来的哦。”特别感谢那个时代,感恩那个时代的贵人,让我们这些寒门子弟有了成长的机会,有了发展的平台。

1996年7月至2008年7月,我在三湘都市报工作整整12年,先后当过记者、编辑、广告信息科副科长、团支部书记、出版部副主任、编辑中心主编、出版总监,见证了她最辉煌的时候。其间娶妻生子,评了副高职称,人生最美好的年华都献给了这份和我一样年轻的报纸。

责编:罗艾敏

一审:罗艾敏

二审:丁鹏志

三审:张军

来源:三湘都市报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